戟葉蓼

戟葉蓼00.jpg
戟葉蓼00
戟葉蓼02.jpg
戟葉蓼02
戟葉蓼06.JPG
戟葉蓼06
戟葉蓼09.JPG
戟葉蓼09
戟葉蓼10.JPG
戟葉蓼10
戟葉蓼15.JPG
戟葉蓼15
戟葉蓼17.JPG
戟葉蓼17
戟葉蓼-葉02.JPG
戟葉蓼-葉02
戟葉蓼20.JPG
戟葉蓼20
戟葉蓼22.JPG
戟葉蓼22
戟葉蓼28.jpg
戟葉蓼28
戟葉蓼-莖02.JPG
戟葉蓼-莖02
戟葉蓼-莖05.JPG
戟葉蓼-莖05
戟葉蓼-葉06.JPG
戟葉蓼-葉06
戟葉蓼-葉07.JPG
戟葉蓼-葉07
戟葉蓼-葉正00.JPG
戟葉蓼-葉正00
戟葉蓼-葉背00.JPG
戟葉蓼-葉背00
戟葉蓼-花00.JPG
戟葉蓼-花00
戟葉蓼-花03.JPG
戟葉蓼-花03
戟葉蓼-花05.JPG
戟葉蓼-花05
戟葉蓼-花11.JPG
戟葉蓼-花11
‧中文名稱: 戟葉蓼                                              更多戟葉蓼
‧英文名稱: Thunberg's Fleece Flower
‧學   名: 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old & Zucc.
Polygonum biconvexum Hayata
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old & Zucc. f. biconvexum (Hayata) Liu
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 & Zucc. forma biconvexum (Hayata) Liu, Ying & Lai
‧科   名: 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
‧別   名: 戟葉蓼(東北草本植物志),雙凸戟葉蓼,水麻(植物名實圖考),水麻蓼、水犁避、水犁壁草、苦蕎麥、刺犁壁、鹿蹄草(江蘇)、三角鹽酸(台灣)、藏氏蓼
‧原產地: 中國大陸中北部及東北部地區。朝鮮、西伯利亞及日本。
‧分布: 台灣全島中海拔山區,林緣、路邊潮濕處常見,宜蘭、台中、南投、嘉義、台東,海拔 1,000~2,500 公尺的山區。
‧用   途: 1.食用:採幼苗及嫩莖葉洗淨以開水滾燙後可食用,因為略帶酸味,再行炒食或煮食,不習慣者避免吃太多,原住民有利用食鹽浸泡醃漬成小菜後食用者。可當救荒蔬菜。2.藥用:全草:辛、平。效用:全草:鮮品搗漿,水沖服,療痧症。若在森林中被蚊蟲叮咬,可用它的葉片擣爛,塗於發癢處以止癢,幾乎原住民各族均有類似的使用方式。
‧莖: 草本,高 30~100 公分,全株具疏至中度星狀毛,莖有稜,密生逆刺,基部匍匐生長,節上生根,上部莖直立或斜上。
‧葉: 葉互生,具柄,葉片戟形,中片橢圓形,長 3~8 公分,寬 2~6 公分,先端鈍尖,全緣,兩面被白色粗毛;托葉抱莖,短筒形,有時上部闊展成葉狀,通常半月形;葉柄長 4~10 公分。
‧花: 花頂生,雌雄同株,常由數十朵小花組合成聚繖花序,花的上部是紫紅色,下部白色,花小,花莖短,幾無梗;萼花瓣狀,萼片 5 瓣,無花瓣;雄蕊 8 枚;子房桃形或卵形,柱頭 3 枚,2 劣呈絲狀,幾與萼等長。
‧果: 瘦果多凸透鏡形或少數呈三稜形,有 3 稜,包於宿存萼內。花期夏、秋間。
‧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 30~100 公分,莖有稜,密生逆刺。葉互生,具柄,葉片戟形,中片橢圓形,長 3~8 公分,寬 2~6 公分,先端鈍尖,全緣,兩面被白色粗毛;托葉通常半月形。聚繖花序,常由數十朵小花組合而成,小花幾無梗;萼花瓣狀,無花瓣;雄蕊 8 枚;子房桃形或卵形,柱頭 3 枚,絲狀,幾與萼等長。瘦果卵形,有 3 稜,包於宿存萼內。花期夏、秋間。在蓼科植物中,戟葉蓼、扛板歸和刺蓼莖上都有向下長的逆刺,前兩者的托葉鞘更是特別地擴展成葉狀,葉柄基部的托葉會變成膜質的鞘包住莖部。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17005350  戟葉蓼
邱年永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6) p35 水麻蓼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176戟葉蓼 p1088 國立編譯館主編
邱年永 高山藥用植物 戟葉蓼 p36 台北南天書局
張碧員 等著 台灣野花365天
春夏篇 戟葉蓼 p66 大樹文化出版
中國植物誌 第 25(1) 卷 070 頁 PDF 戟葉蓼
中國植物誌 第 25(1) 卷 071 頁 PDF 雙凸戟葉蓼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戟葉蓼 92年10月182頁

‧拍攝地點: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派出所前(980916);嘉義縣奮起湖(1000926);溪頭(104033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