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線蕨

斷線蕨00.jpg
斷線蕨00
斷線蕨01.jpg
斷線蕨01
斷線蕨02.jpg
斷線蕨02
斷線蕨03.jpg
斷線蕨03
斷線蕨04.jpg
斷線蕨04
斷線蕨05.jpg
斷線蕨05
斷線蕨06.jpg
斷線蕨06
斷線蕨07.jpg
斷線蕨07
斷線蕨08.jpg
斷線蕨08
斷線蕨09.jpg
斷線蕨09
斷線蕨10.jpg
斷線蕨10
斷線蕨11.jpg
斷線蕨11
斷線蕨12.jpg
斷線蕨12
斷線蕨13.jpg
斷線蕨13
斷線蕨14.jpg
斷線蕨14
斷線蕨15.jpg
斷線蕨15
斷線蕨16.jpg
斷線蕨16
斷線蕨17.jpg
斷線蕨17
斷線蕨18.jpg
斷線蕨18
斷線蕨19.jpg
斷線蕨19
斷線蕨20.jpg
斷線蕨20

‧中文名稱:

斷線蕨
‧英文名稱: Shining Colysis

‧學名:

Colysis hemionitidea (Wall.) Presl
Polypodium ensato-sessilifrons Hayata
‧科名: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線蕨屬(Colysis)
‧別名:

斷線蕨(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原產地: 琉球群島、中國大陸南部、印度、尼泊爾、越南、菲律賓,台灣分布於中海拔地區,北部低海拔偶亦可見。
‧分佈: 岩生,生長在在林下谷地或山溝中地上或岩石上。
‧用途: 藥用:性味:葉:淡、澀、涼。效用:葉:清熱利濕,解毒。治斑疹,淋症,膀胱濕熱,毒蛇咬傷。
‧莖: 植株高 30~60 公分。根狀莖長而橫走,紅棕色,密生黑褐色披針形鱗片,只具星散的厚壁組織,根密生;鱗片紅棕色,卵狀披針形,長 0.185 (0.12~0.28) 公分,寬0.047 (0.03~0.09) 公分,長寬比 3.99(3.93~4.04),頂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有疏鋸齒,盾狀著生。

‧葉:

葉遠生;葉柄長 1~4 公分,暗棕色至紅棕色,基部疏生鱗片,向上近光滑,有狹翅;葉片闊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 30~50 公分,寬 3~7 公分,頂端漸尖,基部漸狹而長,下延近達葉柄基部;側脈兩面明顯,近平展,不達葉邊,小脈網狀,在每對側脈間聯結成 3~4 個大網眼,大網眼內又有數個小網眼,內藏小脈分叉或單一,近葉邊緣又有一行小網眼,內藏小脈通常單一或分叉,通常指向中脈;葉紙質,無毛。

‧花:

 
‧果實: 孢子囊群近圓形、長圓形至短線形,分離或很少接近,在每對側脈間排列成不整齊的一行,通常僅葉片上半部能育;無囊群蓋。孢子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大小為(22.5~32.5) 27.3微米X 55.8(50-60)微米,單裂縫,裂縫長度為孢子全長的 1/3-1/2。周壁表面具有短刺和球形顆粒。刺銳尖,表面有細小的顆粒狀物質。

‧特性:

地上生,根莖長匍匐狀,被黑褐色披針形鱗片,長漸尖頭,邊緣有疏鋸齒疏生。單葉,散生;葉柄長 3~5 公分,葉片披針形,長 35~65 公分,寬 4~9 公分,全緣,中段最寬,末段漸尖,基部下延;葉脈網狀,網眼內有游離小脈,主側脈明顯,彼此平行,側脈間有 2~3 行網眼,內藏單一或分歧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橢圓形或線形,著生在側生葉脈網脈交點上,在二主脈間排成斷線狀,成 1~2 行排列。
‧資料來源: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32004010 斷線蕨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斷線蕨
217頁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138斷線蕨 p69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6(2) 卷 236 頁 PDF 斷線蕨
https://baike.baidu.com/item/斷線蕨 斷線蕨
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醫藥委員會 斷線蕨 59頁 92年10月出版

‧拍攝地點: 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96082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