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滿江紅

日本滿江紅00.JPG
日本滿江紅00
日本滿江紅01.JPG
日本滿江紅01
日本滿江紅02.JPG
日本滿江紅02
日本滿江紅04.JPG
日本滿江紅04
日本滿江紅05.JPG
日本滿江紅05
日本滿江紅06.JPG
日本滿江紅06
日本滿江紅07.JPG
日本滿江紅07
日本滿江紅08.JPG
日本滿江紅08
日本滿江紅09.JPG
日本滿江紅09
日本滿江紅10.JPG
日本滿江紅10
日本滿江紅11.JPG
日本滿江紅11
日本滿江紅12.JPG
日本滿江紅12
日本滿江紅13.JPG
日本滿江紅13
日本滿江紅14.JPG
日本滿江紅14
日本滿江紅15.JPG
日本滿江紅15
日本滿江紅16.JPG
日本滿江紅16
日本滿江紅17.JPG
日本滿江紅17
日本滿江紅18.JPG
日本滿江紅18
日本滿江紅22.JPG
日本滿江紅22
日本滿江紅24.JPG
日本滿江紅24
日本滿江紅28.JPG
日本滿江紅28

‧中文名稱:

日本滿江紅                               更多日本滿江紅
‧英文名稱: Great Fairy Moss

‧學名:

Azolla japonica Fr. et Sav.
‧科名: 滿江紅科(Azollaceae)滿江紅屬(Azolla)
‧別名: 日本滿江紅,大赤浮草
‧原產地: 日本。
‧分佈: 台灣目前常見於台灣北部沿海的水田、池塘及沼澤溼地,族群規模甚至超越滿江紅。
‧用途: 1.可增加水稻田的肥力:在有滿江紅的水田,因滿江紅能和其共生的藻類(藍綠藻)保有氮肥,往住會使水稻生長得更好。2.防蚊功能:有時水池中如佈滿了滿江紅,會使水中的蚊子幼蟲無法浮到水面呼吸而死亡,因此也有減少蚊蟲的功效。3.植株可當魚或家禽的飼料。4.藥用:性味:全草:甘、微苦、涼。效用:全草:袪風解毒,殺蟲,止癢。治癬,麻疹,肛門搔癢
‧莖: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漂浮型水生植物,蕨類植物,質軟,植株外觀外觀樹枝狀,略呈三角形,邊緣成枝狀突出,植物體具不定根,細長,可吸收養分,並可使個體保持平衡,根毛早落,根莖橫走,線形或略帶彎曲,莖會側生分枝與葉芽,莖與葉合成葉狀體。

‧葉:

單葉互生,二列羽狀排列,鱗片狀,重疊一起,徑約 1~2 公分,葉裂成上下二瓣,上裂片浮水,可行光合作用,內有空腔,下裂片膜質,沈水,葉長 0.1 公分以下,葉面綠色、紅色或葉緣呈紅色,通常秋季明顯轉紅。

‧花:

 
‧果實: 蕨類植物,不開花,孢子繁殖,莖腹面長出根與異形孢子囊果,孢子囊果單性,成對生長,孢子囊果具二型,大孢子囊果卵形,小孢子囊果圓球形,孢子囊果不常見。

‧特性:

日本滿江紅為滿江紅科滿江紅屬多年生浮水性水生植物,又稱大赤浮草,原產於日本,漂浮性,具固氮能力,植株外觀外觀樹枝狀,略呈三角形,邊緣成枝狀突出,植物體具不定根,細長,可吸收養分,並可使個體保持平衡,根毛早落,根莖橫走,線形或略帶彎曲,莖會側生分枝與葉芽,莖與葉合成葉狀體,單葉互生,二列羽狀排列,鱗片狀,重疊一起,徑約 1~2 公分,葉裂成上下二瓣,上裂片浮水,可行光合作用,內有空腔,下裂片膜質,沈水,葉長 0.1 公分以下,葉面綠色、紅色或葉緣呈紅色,通常秋季明顯轉紅;蕨類植物,不開花,孢子繁殖,莖腹面長出根與異形孢子囊果,孢子囊果單性,成對生長,孢子囊果具二型,大孢子囊果卵形,小孢子囊果圓球形,孢子囊果不常見。

‧更多資料:

「日本滿江紅」與「滿江紅」相似,判別方法:
1.日本滿江紅:植株外觀像樹枝狀,緊密重疊生長,小羽片邊緣成紅色,根毛早落。
2.滿江紅:植株外觀呈三角形,排列較鬆,羽片綠色,冬天才變紅,根毛明顯。
滿江紅本來是用孢子囊來繁殖,可是太慢了,我們發明了新的繁殖方式稱無性生殖,可以使我們快速的生長,還有我們與藍綠藻共生,有固氮的作用,可保有氮肥,所以有農夫在種植其他水生作物(如種芋頭)的時候也會需要我們,隨著水質的不同我們也會變得不一樣喔,冬天有一定的低溫我們就會變得紅紅的,看起來很討喜歡迎來田野來找找我們喔。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37001010 滿江紅(參考)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滿江紅 404頁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 16滿江紅 P 17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041滿江紅 p21
 國立編譯館主編
http://blog.xuite.net/smile27/flower/25137040-日本滿江紅 日本滿江紅
中國植物誌 第 6(2) 卷 343 頁 PDF 滿江紅
https://baike.baidu.com/item/滿江紅/10640826 滿江紅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滿江紅 92年10月71頁

‧拍攝地點: 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1060917-106100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