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竹 | |||||||||||||||||||||
|
‧中文名稱: | 桂竹 桂竹-筍 |
‧英文名稱: | Makino Bamboo |
‧學 名: | 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
‧科 名: | 禾本科 (Gramineae)孟宗竹屬(Phyllostachys) |
‧別名: | 桂竹仔、臺灣桂竹(植物分類學報),桂竹(臺灣植物誌)、五月季、花斑竹、小麥竹、遲竹、晚季竹、花殼竹、花竹、時田斑竹、晚竹、大白柱、剛竹、霉季竹、梅鹿剛竹、花殼石竹、石大頭竹、種田羅竹(浙江)、金竹(廣西、四川、浙江)、五月斑竹(安徽)、家花竹(湖北)、麻竹、麻殼竹(江西)、斑竹、草竹(福建、四川)、Baruma (泰雅) |
‧原產地: | 中國黃河以南地區 |
‧分布: | 特產臺灣海拔 100-1,500 公尺山區。 |
‧用 途: | 1. 民生用途:ㄅ. 籜供製斗笠及特殊包裝材料;ㄆ. 稈供建築、籬笆,器具及劈篾編物;ㄇ.竹枝可製掃帚。2. 食用:筍供食用,亦具清熱之藥效。3.藥用:性味:筍:幼苗:甘、寒。效用:筍:治小兒痘疹不透。 |
‧莖: | 稈高 8~22 公尺,直徑 5~14 公分,節間長 10~24 公分,最長達 42 公分,有光澤。幼稈、老稈綠色,除節下外均無白粉痕跡,無毛,兩環同高,微隆起,禿淨。節有明顯二道環,具兩小枝。 |
‧葉: | 稈籜淡綠色,至淡紅褐色,多少密布深棕色斑點,通常無毛,但大稈者被剛毛,具縱脈 ,邊緣禿淨,先端鈍圓;籜耳通常不發達,近基部籜無籜耳,中部之籜微露籜耳,至先端漸發達,卵狀至鐮刀狀,邊緣具捲曲繸毛籜;籜耳中等程度發達,先端略突起,高 2~3 公分,較小稈的籜舌邊緣具纖毛,而較大稈的籜舌邊緣近平直而具粗剛毛狀流蘇,籜片狹常錐狀,外翻,下部籜片皺摺,綠色,上部籜片則較長,呈帶狀而彎曲,具有棕色、綠色及紅色縱條紋,邊緣乳白色至黃色。小枝初具 5~6 葉,後保留 3~4 葉,葉鞘長 3~6 公分,表面無毛,有縱脈隆起,邊緣有纖毛,尖端近截狀;葉耳鐮刀狀,邊緣有繸毛四射;葉舌卵狀,高 0.1~0.2 公分;葉片披針形至闊葉披針形,長 5~18 公分,寬 1~2.5 公分,基部鈍圓,先端急尖,下表面基部有粗毛,其餘無毛或具微柔毛。側脈 5~6 對,具橫脈。 |
‧花: | 無限花序,長 4~6 公分,佛燄苞 4~10 片。長 2~2.5 公分,無毛,具格子脈,先端具卵形至披針形苞葉,假小穗具 2~5 花,穎 1~2 片或缺如,存在時呈佛燄苞狀,小穗軸具微毛;前葉長 1.2~2 公分,表面有粗毛,具 2 脊;外稃披針形至卵形,先端芒狀,長 1.7~2.8 公分,縱脈 5~17 條,並具橫脈,內稃與外稃同長,先端有微毛,先端有兩突起,脊間與兩側各 3 脈;鱗被 3,卵狀披針形,長 0.4 公分,邊緣有細毛;雄蕊吐露,藥長 0.12 公分,子房卵形,花柱甚長,柱頭 3,羽狀,筍期 5 月中、下旬至 6 月初。 |
‧果: | 果為穎果。 |
‧特徵: | 地下莖橫走,側出單軸散生;地下大部份實心。稈徑 5~14 公分,高 8~22 公尺,節間長 10~24 公分,最長達 42 公分,有光澤,節較突起。春季可生嫩芽抽出地面,幼嫩時稱筍,故桂竹幼嫩的芽即稱桂竹筍。籜面密佈暗褐色斑塊,並生有短柔毛;籜耳不顯著;籜舌短小;籜葉披針形,先端略尖。葉 2~5 片聚成簇,質厚,披針形,長 5~18 公分,寬 1~2.5 公分,先端尖銳,基部楔形,背有毛,邊緣具針狀鋸齒;葉柄長 0.2 公分;葉鞘長 3~6 公分。數十年才開花,開完花竹子就漸枯萎,花兩性。果為穎果。桂竹的竹林可能是由一棵竹子利用地下莖繁殖而成,所以常會發生一棵竹子開花,整片竹林都會死掉,就是這個原因。桂竹的民生用途很廣,舉凡農具、編織、建築、造紙、工藝等皆可利用。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28100040
桂竹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鳳凰山步道旁(950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