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槭葉牽牛花 更多槭葉牽牛花 |
‧英文名稱: | Morning Glory |
‧學名: |
Ipomoea
cairica
(L.) Sweet Convolvulus cairicus L. Ipmoea palmata Forsk. |
‧科名: |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牽牛花屬(Ipomoea) |
‧別名: |
番仔藤,五爪金龍(廣西)、五爪龍、上竹龍、牽牛藤、黑牽牛、假土瓜藤(廣西),台灣牽牛花、槭葉牽牛、碗公花、白首烏(臺灣) |
‧原產地: | 北非洲,分布泛世界各地。 |
‧分佈: | 台灣全島平地至山麓普遍見之野花,往往自成大群落。 |
‧用途: | 1. 觀賞用:可做綠籬、綠廊,地被美化用。2. 藥用:性味:塊根或莖葉:甘、寒,有毒。效用:莖: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止咳,止血。治癰疽腫毒,肺熱咳嗽,尿血,淋症,水腫,小便不利,癰腫瘡癤;果實:治跌打損傷。 |
‧莖: | 草質藤本,莖纏繞性,長 10 餘公尺,匍匐或纏繞他物,纖細,平滑;根塊狀。 |
‧葉: |
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2~6 公分;葉片長 5~10 公分,寬 6~10 公分,卵形至圓形,掌狀 5~7 深裂,裂片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葉基漸尖形,葉尖漸尖形,葉緣為全緣;葉芽上常具假托葉。平野隨處可見的牽牛花幾乎以槭葉牽牛最常見。 |
‧花: |
花序為聚繖花序,花苞時期花冠扭擰成螺旋狀,花腋生,花 1 至數朵;花梗長 1~2 公分;萼片長 0.6~0.8 公分,卵形,微凸頭;花冠長 4~6 公分,花朵綻放後呈漏斗狀,紫色;雄花蕊 5 枚,兩長三短,雄蕊及花柱藏花冠內,柱頭 2 球形;子房平滑。 |
‧果實: | 極少結實,果實為蒴果,球形,2 室,4 瓣裂;種子黑色,1~4 枚,具絲狀毛,種皮灰白色。 |
‧特性: |
槭葉牽牛花為多年生旋花科牽牛花屬雌雄同株的豔麗的觀賞植物。莖長 10 餘公尺,匍匐或纏繞他物,莖葉具乳汁,莖有芒刺。葉基部略木質化,呈掌狀 5~7 深裂,腋芽會再長出小葉,猶如槭葉一般,具長柄,互生。平野隨處可見的牽牛花幾乎以槭葉牽牛最常見。花苞時期花冠扭擰成螺旋狀,花腋生,成聚繖花序,花朵綻放後呈漏斗狀、鐘狀、盆狀,花大型顯眼,紫色或白色。其雄花蕊 5 枚,兩長三短,隱藏在花冠筒內,柱頭 2 球形。果實為蒴果,球形,2 室,4 瓣裂;種子黑色,有 1~4 顆,具絲狀毛,種皮灰白色。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8009050
槭葉牽牛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重劃西路近中山高陸橋旁(930326);實(951106-103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