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葉莢迷 | |||||||||||||||||||||
|
‧中文名稱: |
樺葉莢蒾 更多樺葉莢蒾 |
‧英文名稱: | Narrow-leaved Viburnum |
‧學名: |
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 |
‧科名: |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莢蒾屬(Viburnum) |
‧別名: |
樺葉莢蒾,玉山莢蒾,玉山糯米樹,全葉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
‧原產地: | 種見於菲律賓及中國南部,變種為台灣固有種。 |
‧分佈: | 廣泛分佈於全島海拔 2,400~3,200 公尺的高山,其中最常見的地區有:合歡山區(鳶峰至昆陽、克難關(大風口)至大禹嶺、小奇萊斷)、玉山(夢露斷崖至排雲山莊)、奇萊山、能高山、秀姑巒山等地。 |
‧用途: | 1.優良的高山景觀植物:樺葉莢蒾可觀花也可觀果,果實成熟時,滿樹紅果,是高山的一大視覺餉宴,其果實富含水汁,是高山鳥類的最愛,也可供食用。 |
‧莖: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7 公尺;小枝紫褐色或黑褐色,稍有稜角,散生圓形、凸起的淺色小皮孔,無毛或初時稍有毛。冬芽外面多少有毛。 |
‧葉: |
葉厚紙質或略帶革質,乾後變黑色,寬卵形至菱狀卵形或寬倒卵形,稀橢圓狀矩圓形,長 3.5~8.5 (~12) 公分,頂端急短漸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稀截形,邊緣離基 1/3~1/2 以上具開展的不規則淺波狀牙齒,上面無毛或僅中脈有時被少數短毛,下面中脈及側脈被少數短伏毛,脈腋集聚簇狀毛,側脈 5~7 對;葉柄纖細,長 1~2 (~3.5) 公分,疏生簡單長毛或無毛,近基部常有 1 對鑽形小托葉。 |
‧花: |
複繖形式聚繖花序頂生或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上,直徑 5~12公分,通常多少被疏或密的黃褐色簇狀短毛,總花梗初時通常長不到 1公分,果時可達 3.5公分,第一級輻射枝通常 7 條,花生於第 (3~) 4 (~5) 級輻射枝上;萼筒有黃褐色腺點,疏被簇狀短毛,萼齒小,寬卵狀三角形,頂鈍,有緣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 0.4公分,無毛,裂片圓卵形,比筒長;雄蕊常高出花冠,花藥寬橢圓形;柱頭高出萼齒。花期 6~7 月。 |
‧果實: | 果實紅色,近圓形,長約 0.6公分;核扁,長 0.35~0.-5公分,直徑 0.3~0.-4公分,頂尖,有 1~3 條淺腹溝和 2 條深背溝。果熟期 9~-10 月。 |
‧特性: |
樺葉莢蒾,為落葉灌木,屬於中性略偏陽性的樹木,其最佳生長環境為高大森林邊緣,因為這種環境不但能避免強風的吹襲,且有適量的陽光射入,土壤由於有腐植質的供給也較肥沃;生長方位以東南向最佳。樹高可達 1.5 公尺,分枝甚多,光滑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長 6~10 公分,寬 3~3.5 公分,先端漸尖至銳尖,基部心形或圓形,邊緣有淺的粗鋸齒,中肋及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有 6~8 枚;葉背的中肋及葉脈處散生有毛茸;葉柄長 2~3 公分,光滑無毛。花為頂生的聚繖花序,花萼筒甚小,壺形,花後殘存;花冠鐘形,白色,先端有裂片 5 枚,裂片卵形或卵圓形,長 0.4~0.6 公分;雄蕊 5 枚;花絲線形,長 0.2~0.3 公分,花柱甚短。花期為五月至六月間,花和葉幾乎同時長出,花後三、四個月後結果。果實為紅色、球形,直徑 0.6~0.8 公分,晶瑩透明,非常耀眼,和玉山假沙梨、巒大花楸同為秋天高山上最佳的的觀果植物。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4004140
樺葉莢蒾 |
‧拍攝地點: | 合歡山往小奇萊途中(1000611-1001124-106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