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李 | |||||||||||||||||||||
|
‧中文名稱: |
欖李 更多欖李 |
‧英文名稱: | Lumnitzera |
‧學名: |
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 |
‧科名: | 使君子科(Combretaceae)欖李屬(Lumnitzera) |
‧別名: | 欖李,海灘疤(海南),白欖、灘疤梨 |
‧原產地: | 廣泛分佈於非洲熱帶,亞洲熱帶,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上。 |
‧分佈: | 台灣生長於南部台南四草,高雄及屏東等地的沿海地區,海岸或魚塭旁,與海茄苳、五腳里、細蕊紅樹等組成該地的紅樹林。 |
‧用途: | 1. 庭園樹、行道樹:常用作庭院遮陰植物或行道樹。2. 木材可供製造各種小型器具及薪炭材:欖李的邊材灰褐色,心材暗褐色,質緻密而堅重,硬度適中,可供製造各種小型器具及薪炭材用。3.樹皮含鞣質。葉及木材亦含少量鞣質:可提製工業烤膠。4. 藥用:性味:樹汁:辛、苦、平。效用:樹液熬汁:解毒,燥濕,止癢。治鵝口瘡,雪口瘡,濕疹,皮膚搔癢。 |
‧莖: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 8 公尺,徑約 30 公分,樹皮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枝紅色或灰黑色,具明顯的葉痕,初時被短柔毛,後變無毛。 |
‧葉: |
葉常聚生枝頂,葉片厚,肉質,綠色,乾後黃褐色,匙形或狹倒卵形,長 5.7~6.8 公分,寬 1.5~2.5 公分,先端鈍圓或微凹,基部漸尖,葉脈不明顯,側脈通常 3~4 對,上舉;無柄,或具極短的柄。 |
‧花: |
總狀花序腋生,花序長 2~6 公分;花序梗壓扁,有花 6~12 朵;小苞片 2枚 ,鱗片狀三角形,著生於萼管的基部,宿存;萼管延伸於子房之上,基部狹,漸上則闊而成鐘狀或為長圓筒狀,長約 0.5 公分,寬約 0.3 公分,裂齒 5,短,三角形,長 0.1~0.2 公分;花瓣 5 枚,白色,細小而芳香,長橢圓形,長 0.45~0.5 公分,寬約 0.15 公分,與萼齒互生;雄蕊 10 或 5 枚,插生於萼管上,約與花瓣等長,花絲長 0.4~0.5 公分,基部略寬扁,上部收縮,頂端彎曲,花藥小,橢圓形,藥隔凸尖;子房紡錘形,長 0.6~0.8 公分;花柱圓柱狀,上部漸尖,長 0.4 公分;胚珠 4 枚,扁平,長橢圓形,倒懸於子房室之頂端,珠柄大部分合生而不等長。 |
‧果實: | 果成熟時褐黑色,木質,堅硬,卵形至紡錘形,長 1.4~2 公分,徑 0.5~0.8 公分,每側各有宿存的小苞片1枚,上部具線紋,下部平滑,1 側稍壓扁,具 2 或 3 稜,頂端冠以萼肢;種子1顆,圓柱狀,種皮棕色。花果 12 月至翌年 3 月。 |
‧特性: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6 公尺或更高,具有多數分枝;枝條直立或斜上昇,多光滑無毛。葉為互生,倒卵形,長 5~7 公分,寬 2~3 公分,先端鈍或略凹頭,基部漸狹或略呈楔形,革質,全緣,間呈波狀小齒牙緣,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不明顯;葉柄短,長 0.4~0.6 公分。花數枚,多 3~8 枚,白色,開放時徑約 1 公分;呈穗狀或總狀花序排列;花序多生於枝條先端的葉腋,長 1.5~2.5 公分,光滑無毛;小苞片 2 枚,長橢圓形,花柄如有則很短,長 0.1~0.2 公分;花萼筒狀,先端有齒狀裂片 5 枚,裂片扁平,粗毛緣;花托長 0.7~0.9 公分,略扁平,長為寬的二倍;花瓣 5 枚,長橢圓形,長 0.25~0.5 公分,寬 0.15~0.2 公分,先端鈍;雄蕊 10 枚,排成 2 列,著生於花萼筒上;子房 1 室,胚珠 3 枚,由細弱珠柄懸垂;花柱長 0.5~0.7 公分。果實為核果,長橢圓形,長約 2 公分,先端漸挾,先端有殘存的花萼裂片,內有種子 1 枚。花期 3~6 月。果期 7~9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61002010
欖李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菩薩寺前(107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