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波葉山螞蝗
更多波葉山螞蝗 |
‧英文名稱: |
Sinuate-leaf
Tickclover |
‧學
名: |
Desmodium
sequax Wall. |
‧科
名: |
豆科(Leguminosea)山螞蝗屬(Desmodium) |
‧別
名: |
長波葉山螞蝗,波葉山螞蝗(臺灣植物誌),瓦子草(四川峨眉),山毛豆花、鳥山黃檀草、滿鼎糊草、Zyazya'ssa(排灣) |
‧原產地: |
亞洲熱帶地區。 |
‧分布: |
臺灣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地、裸露地、路旁。
台北、苗栗、台中、南投、嘉義、高雄、屏東、花蓮,低海拔灌叢中。 |
‧用
途: |
1.蝴蝶食草:波葉山螞蝗是灰蝶科琉璃波紋小灰蝶、波紋小灰蝶、平山小灰蝶等小灰蝶的食草。2.藥用:根:苦、澀、平;果實:微苦、澀、平。效用:全草:殺菌,消炎,止痛。治目赤腫痛,創傷;根:潤肺止咳,驅蟲。治痰喘,蛔蟲病;果實:止血。治內傷出血。 |
‧莖: |
直立灌木,高
1~2 公分,多分枝;幼枝和葉柄被鏽色柔毛,有時混有小鉤狀毛。 |
‧葉: |
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
3;托葉線形,長
0.4~0.5 公分,寬約
0.1 公分,外面密被柔毛,有緣毛;葉柄長
2~3.5 公分;小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圓菱形,頂生小葉長
4~10 公分,寬
4~6 公分,側生小葉略小,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至鈍,邊緣自中部以上呈波狀,上面密被貼伏小柔毛或漸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並混有小鉤狀毛,側脈通常每邊
4~7 條,網脈隆起;小托葉絲狀,長
0.1~0.4 公分;小葉柄長約
0.2 公分,被鏽黃色柔毛和混有小鉤狀毛。 |
‧花: |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頂生者通常分枝成圓錐花序,長達
12 公分;總花梗密被開展或向上硬毛和小絨毛;花通常
2 朵生於每節上;苞片早落,狹卵形,長
0.3~0.4 公分,寬約
0.1 公分,被毛;花梗長
0.3~0.5 公分,結果時稍增長,密被開展柔毛;花萼長約
0.3 公分,萼裂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花冠紫色,長約
0.8 公分,旗瓣橢圓形至寬橢圓形,先端微凹,翼瓣狹橢圓形,具瓣柄和耳,龍骨瓣具長瓣柄,微具耳;雄蕊單體,長
0.75~0.85 公分;雌蕊長
0.7~1.0 公分,子房線形,疏被短柔毛。花期
7~9 月。 |
‧果實: |
莢果腹背縫線縊縮呈念珠狀,長
3~4.5 公分,寬
0.3 公分,有莢節
6~10,莢節近方形,密被開展褐色小鉤狀毛。果期
9~11 月。 |
‧特徵: |
直立亞灌木,高約
1~2 公尺,相較於其他山螞蝗,波葉山螞蝗有較粗且堅軔的木質部。枝被淡黃色短柔毛。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大形,頂生小葉卵形、菱狀卵形、長橢圓形,長
4 ~10 公分,寬 3~7
公分,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葉緣呈明顯的波浪形,兩面均被毛。花紫紅色或粉紅色,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每朵小花約
1 公分長,常組合為一大型圓錐花序,雄蕊 10
枚,二體,花萼闊鐘狀,萼齒三角形。莢果線形,稍彎,4~5
公分,暗褐色,沿上縫線有較淺的向內凹,下縫線則向內凹至寬的
1/4 左右處,有 6~12
節,密生黃色鉤毛,節易斷落,但不裂開。成熟後斷裂,可沾附在動物身上,代為傳播種子。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37150
波葉山螞蝗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二卷(增訂一版)17.波葉山螞蝗
p318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805波葉山螞蝗
p403
國立編譯館主編
呂福源 等著 臺灣樹木圖誌 第一卷 民95年版 182-183頁
波葉山螞蝗
中國植物誌
第 41 卷 046 頁
PDF
長波葉山螞蝗 https://baike.baidu.com/item/長波葉山螞蝗
長波葉山螞蝗 https://zh.wikipedia.org/zh-hk/波葉山螞蝗
波葉山螞蝗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波葉山螞蝗
92年10月252頁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東勢林場(95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