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蓍草

洋蓍草01.JPG
洋蓍草01
洋蓍草04.JPG
洋蓍草04
洋蓍草05.JPG
洋蓍草05
洋蓍草07.JPG
洋蓍草07
洋蓍草08.JPG
洋蓍草08
洋蓍草09.JPG
洋蓍草09
洋蓍草10.JPG
洋蓍草10
洋蓍草11.JPG
洋蓍草11
洋蓍草12.JPG
洋蓍草12
洋蓍草19.JPG
洋蓍草19
洋蓍草20.JPG
洋蓍草20
洋蓍草-葉00.JPG
洋蓍草-葉00
洋蓍草-葉02.JPG
洋蓍草-葉02
洋蓍草-花00.JPG
洋蓍草-花00
洋蓍草-花01.JPG
洋蓍草-花01
洋蓍草-花02.jpg
洋蓍草-花02
洋蓍草-花03.JPG
洋蓍草-花03
洋蓍草-花06.JPG
洋蓍草-花06
洋蓍草-花07.JPG
洋蓍草-花07
洋蓍草-花08.JPG
洋蓍草-花08
洋蓍草-花09.JPG
洋蓍草-花09

‧中文名稱:

洋蓍草                                            更多洋蓍草
‧英文名稱: Common Yarrow,Yarrow,Milfoil,Western Yarrow

‧學名:

Achillea millefolium L.
‧科名: 菊科(Asteraceae)屬(Achillea)
‧別名: 蓍,洋蓍草,西洋蓍草,歐蓍、千葉蓍(東北植物檢索表),鋸草(華北經濟植物志要),鋸草『中國藥植鑑』,蜈蚣草(陜西),一支篙、一苗篙,亞羅(yarrow)
‧原產地: 中國大陸北部、東北部,歐洲、非洲北部、伊朗、蒙古、蘇聯西伯利亞,新疆、內蒙古及東北少見野生。在北美廣泛歸化。生於濕草地、荒地及鐵路沿線。
‧分佈: 中國各地庭園常有栽培。台灣近年始有零星藥用試驗栽培或觀賞種植。
‧用途: 1.藥用:性味:全草:辛、苦、涼,有毒。效用味:全草:解毒消腫,止血,止痛,袪風,治風濕痺,跌打損傷,血瘀痛經,癰腫瘡毒,痔瘡出血。葉、花含芳香油,全草又可入藥,有發汗、驅風之效。洋蓍草(千葉蓍)全草可以入藥,用於醫治風濕痛和毒蛇咬傷2.在中國古代的《易經》中,用蓍草乾燥的莖來占卜。3.食用:中世紀的歐洲,用來作為啤酒的添加劑;17世紀時,其嫩芽常作為蔬菜,可以烹飪或作湯。
‧莖: 多年生草本,具細的匍匐根莖。莖直立,高 40~100 公分,有細條紋,通常被白色長柔毛,上部分枝或不分枝,中部以上葉腋常有縮短的不育枝。

‧葉:

葉無柄,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或近條形,長 5~7 公分,寬 1~1.5 公分,(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葉軸寬約 0.15~0.2 公分,一回裂片多數,間隔 0.15~0.7 公分,有時基部裂片之間的上部有1中間齒,末回裂片披針形至條形,長 0.05~0.5 公分,寬 0.03~0.05 公分,頂端具軟骨質短尖,上面密生凹入的腺體,多少被毛,下面被較密的貼伏的長柔毛。下部葉和營養枝的葉長 10~20 公分,寬 1~2.5 公分。

‧花:

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成直徑 2~6 公分的複繖房狀;總苞矩圓形或近卵形,長約 0.4 公分,寬約 0.3 公分,疏生柔毛;總苞片 3 層,覆瓦狀排列,橢圓形至矩圓形,長 0.15~0.3 公分,寬 0.1~0.13 公分,背中間綠色,中脈凸起,邊緣膜質,棕色或淡黃色;托片矩圓狀橢圓形,膜質,背面散生黃色閃亮的腺點,上部被短柔毛。邊花 5 朵;舌片近圓形,白色、粉紅色或淡紫紅色,長 0.15~03 公分,寬 0.2~0.25 公分,頂端 2~3 齒;盤花兩性,管狀,黃色,長約0.22~0.3公分,5齒裂,外面具腺點。
‧果實: 瘦果矩圓形,長約 0.2 公分,淡綠色,有狹的淡白色邊肋,無冠狀冠毛。花果期 7~9 月。

‧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 50~100 公分,被毛,莖直立。根生葉具柄,莖生葉無柄,互生,葉片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5~15 公分,寬 1~3 公分,2~3 回羽狀分裂,裂片細小,細淺裂,先端銳尖。頭狀花序組合成繖房狀;總苞倒卵形,長 0.4~0.5 公分,寬 0.3~0.4 公分,總苞片長圓形,乾膜質,多列,每頭狀花周圍具 4~6 枚(普遍 5 枚)較大形之舌狀花,雌性,白花或粉紅色,橢圓形或卵形,長寬約 0.3 公分,先端 3 淺裂;中間為管狀花筒狀,兩性,先端 5 裂;子房下位,柱頭 2 歧。蒴果扁圓形,具翼。花果期 6~9 月。
‧更多資料: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 206洋蓍草 p228 台北南天書局
中國植物誌 第 76(1) 卷 010 頁 PDF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蓍
http://baike.baidu.com/view/65550.htm 西洋蓍草
https://baike.baidu.com/item//13353075  蓍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   千葉蓍  92年10月444頁

‧拍攝地點: 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特展室(1030111);台北士林官邸(1041120)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