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果莧

漿果莧00.JPG
漿果莧00
漿果莧01.JPG
漿果莧01
漿果莧03.JPG
漿果莧03
漿果莧06.JPG
漿果莧06
漿果莧07.JPG
漿果莧07
漿果莧08.JPG
漿果莧08
漿果莧-葉序00.JPG
漿果莧-葉序00
漿果莧-花序00.JPG
漿果莧-花序00
漿果莧-花1.jpg
漿果莧-花1
漿果莧-葉00.JPG
漿果莧-葉00
漿果莧-葉正00.JPG
漿果莧-葉正00
漿果莧-葉正01.JPG
漿果莧-葉正01
漿果莧-葉背00.JPG
漿果莧-葉背00
漿果莧-葉背01.JPG
漿果莧-葉背01
漿果莧-實00.JPG
漿果莧-實00
漿果莧-實01.JPG
漿果莧-實01
漿果莧-實02.JPG
漿果莧-實02
漿果莧-實04.JPG
漿果莧-實04
漿果莧-實05.JPG
漿果莧-實05
漿果莧-種子06.JPG
漿果莧-種子06
漿果莧-種子07.JPG
漿果莧-種子07

‧中文名稱:

漿果莧                                              更多漿果莧
‧英文名稱: Frutescent Cladostachys

‧學名:

Deeringia amaranthoides (Lam.) Merrill.
Achyranthes amaranthoides Lam..
Deeringia celosioides R. Brown
Cladostachys frutescens D. Don (漿果莧-中國植物誌)
‧科名: 莧科(Amaranthaceae)漿果莧屬(Deeringia)
‧別名: 漿果莧,烏魚花,莧狀烏魚花、紐藤、索子藤(臺灣),九層風(廣西),地苓莧(中國種子植物詞典)、地靈莧(海南植物志)、野莧菜藤(雲南)
‧原產地: 產於中國大陸四川、雲南、西藏、貴州、廣西、廣東及臺灣。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及大洋洲均有分佈。生於海拔 100~2,200 公公尺山坡林下或灌叢中。
‧分佈: 台灣恒春半島珊瑚礁叢林內,山坡草地或路旁自生,產量不多,屬臺灣稀有植物之一。
‧用途: 1.藥用:全株供藥用,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風濕腰腿痛,痢疾,泄瀉等,燉豬肉吃,治夜盲。葉外用敷潰瘍。
‧莖: 攀援灌木;莖長 2~6 公尺,多下垂分枝,幼時有貼生柔毛,後變無毛。

‧葉:

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少數心狀卵形,長 4~15 公分,寬 2~8 公分,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近截形,常不對稱,兩面疏生長柔毛,後變無毛;葉柄長 1~4 公分,無毛。

‧花:

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再形成多分枝的圓錐花序;花軸及分枝有貼生柔毛;苞片窄三角形,長約 0.15 公分;小苞片卵形,長約 0.1 公分;花梗長約 0.1 公分;花直徑 0.2~0.3 公分,有惡臭;花被片橢圓形,長 0.15~0.25 公分,淡綠色或帶黃色,果時帶紅色,在花期後開展或反折,頂端圓鈍,無毛;雄蕊花絲上端離生,基部連合成極短的杯狀;柱頭3,長 0.1~0.15 公分,圓柱狀,果時反折。
‧果實: 漿果近球形,直徑 0.4~0.7 公分,紅色,有 3 條縱溝,下面具宿存花被。種子 1~6,扁壓狀腎形,黑色,光亮。花果期 10 月至次年 3 月。

‧特性:

蔓性灌木,株長 1~6 公尺,莖多分枝,枝條細長,綠色,粗糙,有縱溝紋,幼枝葉被毛。葉互生,柄長約 1 公分,內側具溝,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3~8 公分,寬 1.5~4 公分,基部鈍形或短尖,先端尖或漸尖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枝上,多數排列成穗狀花序或圓錐狀穗狀花序;花多數密生,細小,綠白色或帶淡黃色;花被片 5 枚,偶 4 枚,橢圓形;雄蕊 5 枚,花絲基部合生成短杯狀;柱頭 3 歧。果為漿果,球形,徑約 0.6 公分,熟時深紅色,宿存柱頭 2~3 枚;種子 1~6 枚,腎球形,徑約 0.1 公分,紅褐色。花期秋季。果期秋、冬間。本種植物果熟紅時,即漁人補烏魚之季節來臨時,故名烏魚花。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26007010 漿果莧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3)-49漿果莧 p53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208多子漿果莧 p1104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25(2) 卷 197 頁 PDF 漿果莧
https://baike.baidu.com/item/漿果莧 漿果莧
漿果莧 Google 圖片蒐尋

‧拍攝地點:  屏東縣墾丁海邊(1081217-109010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