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芙蓉 | |||||||||||||||||||||
|
‧中文名稱: | 烏芙蓉 更多烏芙蓉 |
‧英文名稱: | Wright Sealavender |
‧學 名: | Limonium wrightii (Hance)
Kuntze Statice arbuscula Maxim Statice wrightii Hance Statice wrrightii Hance |
‧科 名: | 藍雪科(Plumbaginaceae)石蓯蓉屬(Limonium) |
‧別 名: | 烏芙蓉,海芙蓉,石蓯蓉,磯松,藍花磯松 |
‧原產地: | 產臺灣(南部與東部海濱、蘭嶼、綠島、棉花嶼、釣魚島);生於海岸和島嶼的岩石縫隙。小笠原群島及琉球群島也有。 |
‧分布: | 台灣見於屏東出風鼻、九棚,數量稀少。 |
‧用 途: | 1.在臺灣省民間為治療風濕疼痛和高血壓等症的常用草藥。 藥用:性味:根:淡、溫;葉:鹹、溫,以根、全草入藥。藥性:用於祛風濕酸痛、通筋脈、祛傷解鬱、跌打損傷、月內風、轉骨、小兒發育不良等...方面。 |
‧莖: | 常綠多年生矮小半灌木;老枝黑褐色,密被殘存的葉柄基部;全株(除萼外)無毛。 |
‧葉: | 葉集於枝的上部(當年枝),肥厚,長 2~4 公分,寬約 0.4~0.7 公分,倒披針形,先端圓,下部漸狹成柄,基部擴張而半抱莖,中肋不顯明。 |
‧花: | 花序繖房狀,花序軸由葉腋抽出,高 7~16 公分,自上部二回叉狀分枝;穗狀花序通常由 5~11 個小穗組成;小穗含 2~4 花;外苞長約 0.2~0.25 公分,寬卵形,先端銳尖,第一內苞長約 0.5 公分,寬橢圓形,先端圓;萼長約 0.5 公分,漏斗狀,筒部沿脈被長毛,萼簷白色,通常褶疊而微開張,裂片尖三角形,下部沿脈被毛,花冠淡紫紅色。花期 8~9 月。 |
‧果: | 果實為胞果,胞果包在宿存花萼內,果期 9~10 月。 |
‧特徵: | 常綠多年生矮小半灌木;老枝黑褐色,密被殘存的葉柄基部;全株(除萼外)無毛。葉集於枝的上部(當年枝),肥厚,長 2~4 公分,寬約 0.4~0.7 公分,倒披針形,先端圓,下部漸狹成柄,基部擴張而半抱莖,中肋不顯明。花序繖房狀,花序軸由葉腋抽出,高 7~16 公分,自上部二回叉狀分枝;穗狀花序通常由 5~11 個小穗組成;小穗含 2~4 花;外苞長約 0.2~0.25 公分,寬卵形,先端銳尖,第一內苞長約 0.5 公分,寬橢圓形,先端圓;萼長約 0.5 公分,漏斗狀,筒部沿脈被長毛,萼簷白色,通常褶疊而微開張,裂片尖三角形,下部沿脈被毛,花冠淡紫紅色。果實為胞果,胞果包在宿存花萼內。花期 8~9 月,果期 9~10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06002030
烏芙蓉 |
‧拍攝地點: | 台中科博館植物園藥用植物展(1100425);中寮百草谷(1100709-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