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葉竹

本種為林維治於1964年發表的新種。據林氏描述,本種分布於台灣全島各地,尤以中、北部栽培較多,桃園、新竹、苗栗及南投等縣的客家籍鄉民稱為「烏葉竹」,但中、南部閩籍鄉民卻誤認為是長枝竹。本種與長枝竹間的差異在於:

  (1)本種稈籜在幼時為淺綠色,長枝竹為銀綠色而有光澤。

  (2)本種稈籜表面密布黑褐色細毛,長枝竹則為淡棕色細毛。

  (3)本種籜耳較小。

  (4)本種籜舌較高,尖齒狀緣,密生細毛。

  (5)本種整個形體(即稈高、徑)均較長枝竹為小。

資料來源:呂錦明 台灣竹圖鑑 烏葉竹 p96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00910

稈高 3~14 公尺,直徑 2~7公分;節間長 15~50 公分,稈壁稍厚;節稍隆起;分枝自稈下部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 3 枝稍較粗長。 籜鞘早落,革質,背面密生棕色刺毛,幼時邊緣上部被短纖毛,先端向外側的一緣稍傾斜,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並不向下傾斜,稍皺,邊緣具棕色波曲狀繸毛,兩耳不相等,大耳長圓形至披針形,長 1.5 公分,寬 0.7 公分,小耳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其大小約為大耳的 1/3;籜舌高 0.5 公分,細齒裂,具短纖毛;籜片直立,略呈不對稱的三角形,背面疏生暗棕色小刺毛或近無毛,腹面粗糙或於脈間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短漸尖,具硬尖頭,基部略作圓形收窄後即與籜耳相連,此相連部分約為 0.2 公分,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 5/6。 葉鞘上部被短硬毛;葉耳半圓形,邊緣具長繸毛;葉舌伸出,具細齒;葉片線形,長 10~25 公分,寬 1.2~2.5 公分,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 小穗含小花 4~6 朵,單生或多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線形,長 2.5~4 公分,寬 0.5~0.7 公分;穎 2 片,近卵形,長 0.5 公分,具 9~11 脈,先端急尖具短尖頭;外稃卵狀披針形,長 1.3 公分,具 17~20 脈,先端急尖具短尖頭;內稃披針形,長 1 公分,具 2 脊,脊於上部被短纖毛,脊間 7 脈,脊外每邊各 2 脈,先端截形;鱗被 3,近寬橢圓形,長 0.18 公分,邊緣被長纖毛;花藥長 0.6 公分;雌蕊常 0.6 公分,子房倒卵形,花柱短,柱頭 3,羽毛狀。穎果未見。


栽培於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陵地,村落附近較多。模式標本採自台灣。

竹材堅韌,為優良編織用材,亦為建築,農具以及香蕉植株的支柱等項用途。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plants.csdb.cn/eflora/view/search/chs_contents.aspx%3FCPNI%3DCPNI-233-02674&prev=/search%3Fq%3D%25E7%2583%258F%25E8%2591%2589%25E7%25AB%25B9%26hl%3Dzh-TW%26biw%3D1366%26bih%3D621%26prmd%3Dimvns&sa=X&ei=IHAvUKzIM6_5mAXozIHABQ&sqi=2&ved=0CGwQ7gEw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