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 | |||||||||||||||||||||
|
‧中文名稱: | 無花果 更多無花果 |
‧英文名稱: | Fig-tree,Common Fig |
‧學 名: | Ficus carica Linn. |
‧科 名: | 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
‧別 名: | 無花果,蜜果、映日果、優曇鉢、阿駔(酉陽雜俎,譯自波斯語anjir)、底珍樹、文冠果、奶漿果、文仙果、文先果、品先果 |
‧原產地: | 阿拉伯、小亞細亞及地中海沿岸等地。我國唐代即從波斯傳入,現南北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台灣雖早在19世紀末即已引進,但現今經濟栽培的面積不大,多數為零星或趣味栽培。 |
‧分布: | 台灣雖早在19世紀末即已引進,但現今經濟栽培的面積不大,多數為零星或趣味栽培。 |
‧用 途: | 1.食用:果實味甜可供鮮食,可製成乾果、果醬或蜜餞。乾果可入藥,具有補氣血、健脾潤腸、祛風濕等功效。2. 觀賞用:適於庭園栽培或大型盆栽。3.藥用:無花果含有較高的果糖、果酸、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有滋補、潤腸、開胃、催乳等作用。新鮮幼果及鮮葉治痔療效良好。性味:果:甘、性平;根、葉:淡、澀、平。效用:果實:潤肺止咳,清熱潤腸,平肝。治便秘,泄瀉,喉痛,嘶聲,腫瘤;根、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止瀉。治泄瀉;外用治癰腫。 |
‧莖: |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10 公尺,樹冠直徑可達 10 公尺左右,具乳汁,枝條肉質而扭曲;多分枝,小枝粗,嫩枝被短毛。 |
‧葉: | 葉互生,葉片倒卵形或近圓形,長長約 10~20 公分,寬 8~20 公分,普遍 3~5 裂,或有不分裂者,基部心臟形,裂片常為倒卵形,先端鈍,具不規則鋸齒緣或波緣,光滑無毛或被細茸毛,具 3~5 主脈;葉柄長 2~5 公分,表面粗糙。 |
‧花: | 隱頭花序,雌雄同花,花極微小,著生於中空的肉質花托裏面;花托單生於葉腋間,梨形,完熟時長 5~8 公分,綠色帶褐青色,光滑,肉質肥美;雄花生於花托近口處苞片間,花被 2~6 片,線形,雄蕊 1 枚,絲狀,花柄細長;雌花花被 4 片,廣線形,子房上位,橢圓形,與花被等長;在相對於花梗部位有一狹窄的出口,雄蕊如蛔蟲蜿曲,雌花花柱偏斜絲狀,雌雄花在花托內部授粉後即形成肉質果實。 |
‧果: | 無花果的果實為瘦果,三棱狀卵形,胚彎曲,胚乳豐富;我們吃的果實(無花果)是由總花托和其他花器膨大而成,呈倒卵形至梨形,成熟時呈暗紫色,由頂端開裂,果肉質柔軟味甜,略帶微酸。 |
‧特徵: | 無花果為桑科(Moraceae)無花果屬(Ficus)亞熱帶落葉小喬木,枝條肉質而扭曲,高度可達 8~12 公尺,樹冠直徑可達 10 公尺左右。葉及枝條有細毛密布,葉長約 10~20 公分,呈心臟形,三裂或五裂,具 3~5 主脈,葉柄細長,表面粗糙。花序屬於隱頭花序,依品種特性可分四大類,即卡普利系(the Capri fig)、斯密爾那系(the Smyrna fig)、山貝卓系(the San Pedro fig)與普通系(the common fig)。其中以普通系為全雌花不用授粉較適合台灣種植,其它三大類結果必須依靠無花果蜂(Blastophaga psenes)授粉(無花果與此蜂形成共生)。果實由總花托和其他花器膨大而成,呈倒卵形至梨形,成熟時呈暗紫色,由頂端開裂,果肉質柔軟味甜,略帶微酸。無花果的果實著生新梢的葉腋,即在枝梢抽出第 4 節的腋芽起即可連續結果,故隨著枝條成長而連續結果。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08006610
無花果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32號民家田邊(95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