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蒿

牡蒿03.JPG
牡蒿03
牡蒿00.JPG
牡蒿00
牡蒿05.JPG
牡蒿05
牡蒿07.JPG
牡蒿07
牡蒿08.JPG
牡蒿08
牡蒿09.JPG
牡蒿09
牡蒿11.JPG
牡蒿11
牡蒿12.JPG
牡蒿12
牡蒿13.JPG
牡蒿13
牡蒿14.JPG
牡蒿14
牡蒿15.JPG
牡蒿15
牡蒿-葉01.JPG
牡蒿-葉01
牡蒿-葉02.JPG
牡蒿-葉02
牡蒿-葉03.JPG
牡蒿-葉03
牡蒿-葉04.JPG
牡蒿-葉04
牡蒿-葉05.JPG
牡蒿-葉05
牡蒿-葉06.JPG
牡蒿-葉06
牡蒿-葉08.JPG
牡蒿-葉08
牡蒿-實02.JPG
牡蒿-實02
牡蒿-實03.JPG
牡蒿-實03
牡蒿-實04.JPG
牡蒿-實04
中文名稱: 牡蒿                                                     更多牡蒿
英文名稱: Japanese Wormwood
學名: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Oligosporus japonicus (Thunb.) Poljakov
Artemisia japonica var. parviflora (Roxb. ex D.Don) Pamp.
Artemisia japonica f. typica Nakai
科別: 菊科(Asteraceae)蒿屬(Artemisia )
別名: 牡蒿(名醫別錄),蔚(詩經),牡菣(爾雅),齊頭蒿(唐·新修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土柴胡(陸川本草),油蒿、花等草(吉林),布菜、鐵菜子(河北、山東),日本牡蒿(河北、陝西),假柴胡、菊葉柴胡(廣西),流水蒿、香蒿、茼蒿(四川、雲南),雞肉菜、腳板蒿(湖北、湖南),青蒿、香青蒿(上海),油艾(福建),花艾草、六月雪(浙江),熊掌草、白花蒿(江蘇),細艾(湖北),匙葉艾(臺灣),“胃痛靈”(瑤族土名),野塘蒿,流尿蒿
原產地: 中國產遼寧(南部、東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南部)等;除西南省區從低海拔分佈到海拔 3,300 公尺地區外,其餘地區分佈在中、低海拔地區,在濕潤、半濕潤或半乾旱的環境裏生長,常見於林緣、林中空地、疏林下、曠野、灌叢、丘陵、山坡、路旁等。臺灣、日本、朝鮮、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爾、錫金、克什米爾地區、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菲律賓及蘇聯(遠東地區)也有。
分佈: 臺灣全島泛布各地及綠島、蘭嶼,生於路旁、山邊坡、曠野草叢中。
用途: 1.藥用: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胡椒蔫、畢澄茄烯、α一側柏酮、1,8一按葉油素、青蒿酮等。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暑、去濕、止血、消炎、散瘀之效;又代“青蒿”(即黃花蒿)用,或作上農藥等。性味:全草:苦、甘、平、香。2.全草:清熱涼血,解暑。治感冒發熱,中暑,瘧疾,肺癆潮熱,高血壓症,創傷出血,疔癤腫毒;根:治風濕痹,寒濕浮腫。2.嫩葉作菜蔬,又作家畜飼料。
莖: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氣。主根稍明顯,側根多,常有塊根;根狀莖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徑 0.3~0.8 公分,常有若干條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 50~130 公分,有縱稜,紫褐色或褐色,上半部分枝,枝長 5~15(~20) 公分,通常貼向莖或斜向上長;莖、枝初時被微柔毛,後漸稀疏或無毛。
葉: 葉紙質,兩面無毛或初時微有短柔毛,後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倒卵形或寬匙形,長 4~6(~7) 公分,寬 2~2.5(~3) 公分,自葉上端斜向基部羽狀深裂或半裂,裂片上端常有缺齒或無缺齒,具短柄,花期凋謝;中部葉匙形,長 2.5~3.5(~4.5) 公分,寬 0.5~1(~2) 公分,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淺裂片或為深裂片,每裂片的上端有 2~3 枚小鋸齒或無鋸齒,葉基部楔形,漸狹窄,常有小型、線形的假託葉;上部葉小,上端具 3 淺裂或不分裂;苞片葉長橢圓形、橢圓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不分裂或偶有淺裂。
花: 頭狀花序多數,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 0.15~0.25 公分,無梗或有短梗,基部具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通常排成穗狀花序或德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 3~4 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外、中層總苞片卵形或長卵形,背面無毛,中肋綠色,邊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寬卵形,半膜質;雌花 3~8 朵,花冠狹圓錐狀,簷部具 2~3 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兩性花 5~10 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 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
果實: 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 8~11 月。
特性: 草本,莖高可達 150 公分,上部多分枝。營養枝上葉片長 3~8 公分,寬 1~3 公分,匙形,葉尖圓,葉緣羽狀淺裂且呈齒牙狀,上下表面皆被絨毛;中部葉在開花期呈肉質化,長 4~8 公分,楔狀匙形,3 淺裂或深裂,裂片羽狀深裂或羽狀全裂;苞狀葉寬 0.15~0.2 公分,線形,上下表面皆被毛或無毛;上部葉小形。頭狀花序長約 2 公分,卵狀球形或橢圓形,呈圓錐狀排列;總苞無毛,苞片 4 輪,外層總苞片卵圓形,先端鈍,內層總苞片橢圓形,先端圓;舌狀花雌性,8~11 朵,花冠長約 0.1 公分;兩性花不孕性,5~6 朵,花冠長約 0.15 公分,筒狀。果實為瘦果,長約 0.08 公分,無毛。花期 8~11 月。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13090 牡蒿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3
85牡蒿 p1193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76(2) 卷 241 頁 PDF 牡蒿
https://baike.baidu.com/item/牡蒿/23437951 牡蒿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牡蒿 92年10月447頁

拍攝地點: 苗栗縣通宵(109032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