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樹 | |||||||||||||||||||||
珊瑚樹0 | |||||||||||||||||||||
|
‧中文名稱: |
珊瑚樹 更多珊瑚樹 |
‧英文名稱: |
Sweet Viburnum,Tree-inhabiting Viburnum |
‧學名: |
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 Viburnum awabucki K. Koch |
‧科名: |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莢迷屬(Viburnum) |
‧別名: |
珊瑚樹(海南植物志),極香莢蒾(拉漢種子植物名稱),早禾樹(廣東惠陽、廣州),山豬肉、燒公樹、香莢蒾 、外國冬青、沙糖木、鴨屎樹、鴨屎木、高櫨樹、香柄樹、楓飯樹、麻油香、利桐木、Karanu'tto (排灣) |
‧原產地: |
台灣、中國大陸、印度東部及中南半島。 |
‧分佈: |
台灣海拔之闊葉林中,中南部較多。 南部山區至恆春半島、尤以南仁山區最多。 |
‧用途: | 1. 庭園觀賞樹:庭園觀賞用。2. 果實可供鳥類食用。3. 防火樹種:對多種毒氣具有較強的抵抗力,非常適合作為都市的行道樹。4.藥用:性味:根、樹皮、葉:辛、涼、溫。效用:根:清熱袪濕,通經活絡,拔毒生肌。治感冒,跌打損傷,骨折,風濕。 |
‧莖: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 10 (~15) 公尺;枝灰色或灰褐色,有凸起的小瘤狀皮孔,無毛或有時稍被褐色簇狀毛。冬芽有 1~2 對卵狀披針形的鱗片。 |
‧葉: |
葉革質,橢圓形至矩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至倒卵形,有時近圓形,長 7~20 公分,頂端短尖至漸尖而鈍頭,有時鈍形至近圓形,基部寬楔形,稀圓形,邊緣上部有不規則淺波狀鋸齒或近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兩面無毛或脈上散生簇狀微毛,下面有時散生暗紅色微腺點,脈腋常有集聚簇狀毛和趾蹼狀小孔,側脈 5~6 對,弧形,近緣前互相網結,連同中脈下面凸起而顯著;葉柄長 1~2 (~3) 公分,無毛或被簇狀微毛。 |
‧花: |
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側生短枝上,寬尖塔形,長 (3.5~) 6~13.5 公分,寬 (3~) 4.5~6 公分,無毛或散生簇狀毛,總花梗長可達 10 公分,扁,有淡黃色小瘤狀突起;苞片長不足1公分,寬不及 0.2 公分;花芳香,通常生於序軸的第二至第三級分枝上,無梗或有短梗;萼筒筒狀鍾形,長0.2~0.25 公分,無毛,萼簷碟狀,齒寬三角形;花冠白色,後變黃白色,有時微紅,輻狀,直徑約0.7公分,筒長約 0.2 公分,裂片反折,圓卵形,頂端圓,長 0.2~0.3 公分;雄蕊略超出花冠裂片,花藥黃色,矩圓形,長近 0.2 公分;柱頭頭狀,不高出萼齒。花期 4~5 月(有時不定期開花)。 |
‧果實: | 果實先紅色後變紫黑色,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約 0.8 公分,直徑 0.5~0.6 公分;種子核卵狀橢圓形,渾圓,長約 0.7 公分,直徑約 0.4 公分,有 1 條深腹溝。果熟期7~9月。 |
‧特性: |
台灣原生樹種,分佈中南部中高海拔地區。常綠小喬木灌木,全株有平滑的樹皮,枝條對生。小枝呈紅色且被微毛,木質化後脫落。單葉對生,倒卵狀橢圓形,先端鈍至圓,基部楔形,全緣或前半部有疏刻狀鋸齒,表面深綠,葉茂密,革質光亮平滑,葉背有星狀毛;長 6~10 公分,寬 3.5~5 公分。圓錐狀聚繖花序頂生,花序初時略被星狀花,後即脫落;苞披針形,長約 0.3 公分;萼壺狀筒形,長約 0.4 公分,邊緣為極淺之 5 裂;花冠白色,短鐘形,光滑,長約 0.5 公分,5 裂;花兩性;5 雄蕊,著生於冠喉,並挺出花外;子房下位。花期 2~4 月。果實有光澤,熟時由紅轉黑色。長約 1.6 公分,果徑 0.5 公分;種子紡錘形,外有縱溝。珊瑚樹紅色的果實是沒有成熟的,成熟的果實會轉變成暗紫黑色,成熟的果實就可以放心的食用。果期 4~7 月。用於庭園觀賞樹,果實可供鳥類食用。花期、果期各半年。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4004060
珊瑚樹 |
‧拍攝地點: | 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97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