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藷 | |||||||||||||||||||||
|
‧中文名稱: |
甘藷 更多甘藷 |
‧英文名稱: | Sweet Potato |
‧學名: |
Ipomoea
batatas (L.)
Lam. Convolvulus batatas L. |
‧科名: |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牽牛花屬(Ipomoea) |
‧別名: |
番薯(本草綱目,福建、廣東),甘藷(植物名實圖考),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薯、番茹(本草綱目拾遺),甘藷、番薯、紅山藥、朱薯、唐薯(農政全書等),玉枕薯(臺灣府誌),山芋(江蘇、浙江),地瓜(遼寧、山東),山藥(河北),甜薯、紅薯(山西、河南),紅苕(四川、貴州),白薯(北京、天津),阿鵝(雲南語),地瓜、紅薯、紅番薯、田薯、玉秋藷、豬菜、過溝柴、鴨腳蹄、Boko(阿美)、Bun-gaa、Gahe(泰雅)、Borase(排灣) |
‧原產地: | 原產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現已廣泛栽培在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於北緯40°以南),但在一些較北的地區如黑龍江省也已栽種成功。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普遍栽培;台灣於 17 世紀初,由福建傳入。 |
‧分佈: | 台灣全島平原及丘陵地皆可種植。 |
‧用途: | 1.食用:塊根(地瓜)食用外,並為農村養豬之主要自給飼料,甘藷葉可當葉菜;葉莖可當養豬的飼料。2.藥用:性味:塊根:甘、平。效用:塊根:益氣生津,補中和血,寬腸胃,導便秘。 |
‧莖: | 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臥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長蔓莖平均長 257 公分,莖徑平均 0.61 公分,綠色,無茸毛,節間長平均 8.02 公分。(長蔓莖以台農 72 號為例)。 |
‧葉: |
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 4~13 公分,寬 3~13 公分,全緣或 3~5(~7) 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 2.5~20 公分,被疏柔毛或無毛。心臟形,綠色,葉長平均 14.3 公分,寬 15.4 公分,頂葉綠色,葉形粗大,葉柄綠色,長度平均 30.0 公分,無茸毛。(葉以台農 72 號為例)。 |
‧花: |
聚繖花序腋生,有 1~3~7 朵花聚集成繖形,花序梗長 2~10.5 公分,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 0.2~0.4 公分,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 0.2~1.0 公分;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 0.7~1.0 公分,內萼片長 0.8~1.1公分,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 3~4 公分,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 2~4 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開花期 10~12 月間。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 4 室;種子 1~4 粒,通常 2 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 |
‧特性: |
甘藷為旋花科(Convolvulaceae)牽牛花屬(Ipomoea)一年生草木。塊根肥厚,肉質、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顏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有所不同,外皮長為紅色、黃色或白色,肉白色、黃色或紫色。莖細長,平臥,匍匐於地上,稀纏繞。葉互生,通常為心臟形或寬卵形。 甘藷種類繁多,原種不清楚。自古栽培在熱帶美洲,今日已成為世界各地的主要糧食作物。花冠紫色,與牽牛花的花朵相類似。根肥大,其塊根俗稱藷,澱粉含量很高。供食用或飼料用,也可作油炸等加工食品用,或酒精的原料,用途很廣。甘薯是一種旋花科植物的塊根,甘薯的發源地在美洲,後逐漸流傳開來。明代萬歷 21 年時,福建長樂縣有一位華僑叫陳振龍,在呂宋(現菲律賓)看到甘薯味美適口、而且產量極高,是一種很好的糧食作物,當時流傳著一首歌,"不愛靈藥共仙丹,惟愛紅薯渡荒年,漢人遠來傳此種,陳氏父子取洋番"。歌頌這種高產的糧食作物,歌頌陳氏父子的功勞。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8009040
甘薯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后里區公館里村尾社莊田邊(1021210-103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