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藿香薊 | |||||||||||||||||||||
|
‧中文名稱: |
白花藿香薊 紫花藿香薊 |
‧英文名稱: |
Tropic Ageratum,Floss Flower |
‧學名: |
Ageratum conyzoides L. |
‧科名: |
菊科(Compositae)霍香薊屬(Ageratum) |
‧別名: |
藿香薊、勝紅薊、白花藿香薊、牛屎草、蜻蜓飯,一枝香,鹹蝦花,白花勝紅薊,白花香草,白花臭草(廣東),檸檬菊、七星菊、白毛苦、貓屎草,勝紅藥、消炎草,白毛苦、白花臭草,重陽草(雲南),膿泡草、綠升麻(貴州),臭爐草(廣西),水丁藥(雲南保山),毛麝香、蝶子草、南風草(臺灣),柳仔癀、白花草(福建)、Saapan(排灣) |
‧原產地: | 熱帶美洲,泛熱帶歸化。此種別名很多稱鹹蝦花、白花草、白花臭草。 |
‧分佈: | 在平地、田邊、荒野空地上,常可見到一大片的藿香薊。 |
‧用途: |
1. 自然教材材料:白花藿香薊由於取材容易,加上葉片柔軟,蒸散作用明顯,因此常用來作為生物課本中「葉片蒸散作用」的自然教材材料。2. 藥用:整個植物體都能用來治療蛇傷、蟲傷、跌打撲傷,並可治療小兒胎熱及淋疾。性味:全草:辛、微苦、平。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止血,排石。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泄瀉,胃痛,崩漏,腎結石,濕疹,鵝口瘡,癰疽腫毒,下肢潰瘍,中耳炎,外傷出血,濕疹癢癢。 |
‧莖: |
株高約 50~100 公分,有時又不足 10 公分;無明顯主根;莖粗壯,直立,全株有軟毛;不分枝或自基部或自中部以上分枝,或下部平臥而節常生不定根;全部莖枝淡紅色,或上部綠色,被白色塵狀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開展的長絨毛。 |
‧葉: |
葉對生,有時上部互生,常有腋生的不發育的葉芽;中部莖葉卵形或橢圓形或長圓形,長 3~8 公分,寬 2~5 公分;自中部葉向上向下及腋生小枝上的葉漸小,卵形或長圓形,有時植株全部葉小形,長僅 1 公分,寬僅達 0.6 公分;全部葉基部鈍或寬楔形,基出三出脈或不明顯五出脈,頂端急尖,邊緣圓鋸齒,有長 1~3 公分的葉柄,兩面被白色稀疏的短柔毛且有黃色腺點,上面沿脈處及葉下面的毛稍多有時近無毛,上部葉的葉柄或腋生幼枝及腋生枝上的小葉的葉柄通常被白色稠密開展的長柔毛。 |
‧花: |
頭狀花序 4~18 個在莖頂排成通常緊密的繖房狀花序;花序徑 1.5~3 公分,少有排成鬆散繖房花序式;花梗長 0.5~1.5 公分,被塵狀短毛;總苞鐘狀或半球形,寬 0.5 公分;總苞片 2 層,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 0.3~0.4 公分,外面無毛,邊緣撕裂狀;花冠長 0.15~0.25 公分,外面無毛或頂端有塵狀微柔毛,檐部 5 裂,白色。 |
‧果: | 果實為瘦果,黑色,線狀長橢圓形,五稜,長 0.12~0.17 公分,有白色稀疏細柔毛;冠毛膜片 5 或 6 枚,長圓形,頂端急狹或漸狹成長或短芒狀,或部分膜片頂端截形而無芒狀漸尖;全部冠毛膜片長 0.15~0.3 公分,主要靠風力傳播。花果期全年。 |
‧特性: |
白花藿香薊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株高約 50 公分,莖直立,全株有軟毛;性喜生長於荒廢向陽地、平地及田邊比較乾燥貧脊的土壤上,它們喜歡曬太陽,適應力很強。和紫花藿香薊比較,紫花藿香薊喜愛生長在比較潮濕而肥沃的土壤中。葉片呈卵形、對生,有時會呈心形,長 5~13 公分,有柄,葉片兩面及柄均有毛。頭狀花序呈繖房狀排列,花色為白色。果實為瘦果,線狀長橢圓形,黑色五稜,冠毛五枚,先端長芒狀,主要靠風力傳播。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04010 藿香薊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公館村尾社莊田邊(93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