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蓯蓉

石蓯蓉00.JPG
石蓯蓉00
石蓯蓉01.JPG
石蓯蓉01
石蓯蓉02.JPG
石蓯蓉02
石蓯蓉03.JPG
石蓯蓉03
石蓯蓉04.JPG
石蓯蓉04
石蓯蓉05.JPG
石蓯蓉05
石蓯蓉06.JPG
石蓯蓉06
石蓯蓉-花序00.JPG
石蓯蓉-花序00
石蓯蓉-花序01.JPG
石蓯蓉-花序01
 
‧中文名稱: 石蓯蓉
‧英文名稱: Chinese Sealavender
‧學   名: 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
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tze.
Statice sinense Girard
‧科   名: 藍雪科(Plumbaginaceae)石蓯蓉屬(Limonium)
‧別   名: 石蓯蓉,海當歸,海芙蓉,中華補血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血草(福建),赤芍,海赤芍(福建),魴仔草、本赤芍(臺灣),白花玉錢香(廣東),海菠菜、海蔓(山東),海蔓荊(河北),匙葉草(種子植物名稱),華蔓荊(指示植物),鹽雲草(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匙葉磯松(東北植物檢索表),海蘿蔔,海金花,紅毛茶,鹹水參(廣西)
‧原產地: 中國產於濱海各省區;生在沿海潮濕鹽土或砂土上。越南也有。
‧分布: 台灣見於西部西海岸的雲林、嘉義、台南、屏東以及小琉球澎湖,綠島和蘭嶼的海岸沙地或鹽濕地。
‧用   途: 1.藥用:性味:全草:苦、微寒;根:苦、微鹹、涼。藥性:全草:清熱袪濕,止血補血。治濕熱便血,血淋,痔瘡出血,月經不調。根:清熱利濕,止血,解毒。治濕熱便血脫肛,血淋,月經過多,白帶,癰腫瘡毒
‧莖: 常綠多年生草本;高 20~60 公分,全株無毛,跟肥厚。
‧葉: 單葉,根生,幾無柄;葉片長 3~10 公分,寬 1~2 公分,倒卵狀披針形或匙形,葉基漸狹成赤柄,呈紅色,先端鈍形或圓形,具小突尖,葉緣為全緣,側脈每邊 3 條,不明顯,兩面無毛。
‧花: 花序為穗狀花序,具 2~3 朵花,呈緊密繖房花序狀圓錐花序,花叢長 15~45 公分,具銳稜枝;苞片長約 0.2 公分,卵形;花萼長 0.5~0.7 公分,裂片圓形或不整齊,白色,肋脈上被白色絲狀毛;花冠漏斗形,5 裂,裂片約與花萼等長;子房卵圓形,花柱 5 枚,絲形,光滑。花期 4~9 月。
‧果: 果實為胞果,具 5 稜線,圓筒形,長約 0.3 公分,寬約 0.1 公分,胞果包在宿存花萼內;種子長約 0.2 公分。果期 5~12 月。
‧特徵: 常綠多年生草本,高 15~60 公分,全株(除萼外)無毛。葉基生,倒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 4~12(22) 公分,寬 0.4~2.5 (4) 公分,先端通常鈍或急尖,下部漸狹成扁平的柄。花序繖房狀或圓錐狀;花序軸通常 3~5(10) 枚,上升或直立,具 4 個稜角或溝稜,常由中部以上作數回分枝,末級小枝二稜形;不育枝少,位於分枝的下部或分叉處,通常簡單;穗狀花序有柄至無柄,排列於花序分枝的上部至頂端,由 2~6(11) 個小穗組成;小穗含 2~3(4) 花,被第一內苞包裹的 1~2 花常遲放或不開放;外苞長約 0.2~0.25 公分,卵形,第一內苞長 0.5~0.55 公分;萼長 0.5~0.6(0.7) 公分,漏斗狀,萼筒直徑約 0.1 公分,下半部或全部沿脈被長毛,萼簷白色,寬 0.2~0.25 公分(接近萼的中部),開張幅徑 0.35~0.45 公分,裂片寬短而先端通常鈍或急尖,有時微有短尖,常有間生裂片,脈伸至裂片下方而消失,沿脈有或無微柔毛;花冠黃色。花期在北方 7 月上旬~11(中旬)月,在南方 4~9 月。本種隨著生境鹽分和氣侯條件的差異,形體有所變化。花序軸可由細弱、下部偃臥、四稜形的變成粗壯直立而具深溝棱的;小穗開花多少,葉的形狀大小等也有一定幅度的變異。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06002010 石蓯蓉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271石蓯蓉  p1136 國立編譯館主編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圖鑑(3) 149海當歸 p163 台北南天書局
高瑞卿 等著 台灣海濱植物-石蓯蓉 P 216 晨星出版社
陳玉峯 著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植被-石蓯蓉 P 113
中國植物誌 第 60(1) 卷 030 頁  PDF  石蓯蓉
https://baike.baidu.com/item/海蔓 海蔓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石蓯蓉  92年10月363頁

‧拍攝地點: 台中科博館植物園藥用植物展(110042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