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蟬草

石蟬草00.JPG
石蟬草00
石蟬草01.JPG
石蟬草01
石蟬草02.JPG
石蟬草02
石蟬草03.JPG
石蟬草03
石蟬草04.JPG
石蟬草04
石蟬草05.JPG
石蟬草05
石蟬草06.JPG
石蟬草06
石蟬草07.JPG
石蟬草07
石蟬草-葉序00.JPG
石蟬草-葉序00
石蟬草-葉序01.JPG
石蟬草-葉序01
石蟬草-葉序02.JPG
石蟬草-葉序02
石蟬草-葉00.JPG
石蟬草-葉00
石蟬草-葉01.JPG
石蟬草-葉01
石蟬草-葉02.JPG
石蟬草-葉02
石蟬草-葉03.JPG
石蟬草-葉03
石蟬草-葉04.JPG
石蟬草-葉04
石蟬草-葉正00.JPG
石蟬草-葉正00
石蟬草-葉正02.JPG
石蟬草-葉正02
石蟬草-葉正05.JPG
石蟬草-葉正05
石蟬草-葉背01.JPG
石蟬草-葉背01
石蟬草-葉背03.JPG
石蟬草-葉背03

‧中文名稱:

石蟬草                                             更多石蟬草
‧英文名稱: Dindygule Peperomia

‧學名:

Peperomia dindygulensis Miq.
Peperomia japonica Makino
‧科名: 胡椒科(Piperaceae)椒草屬(Peperomia)
‧別名: 石蟬草(廣東),火傷葉、胡椒草(廣西藥植名錄),散血膽,豆瓣七、石馬菜(雲南中草藥選),猴藥、火傷藥,椒草、山椒草、石蟬花(臺灣),散血丹、豆瓣綠、紅豆綠、地石榴、馬來菜(雲南),猴耳、紅豆瓣(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原產地: 分佈中國大陸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及臺灣等地。印度、馬來西亞等地亦有出產。
‧分佈: 產於臺灣全境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之山谷、溪旁或森林下濕潤岩石上散生。
‧用途: 1.藥用:全草藥用,有散瘀消腫、止血等效能,治跌打刀傷、燒燙傷等。全草:辛、涼。效用:全草:袪瘀散結,抗癌。治胃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肺癌;外用治跌打腫痛,外傷出血,燒、燙傷。
‧莖: 肉質草本,高 10~45 公分;莖直立或基部匍匐,分枝,被短柔毛,下部節上常生不定根。

‧葉:

葉對生或 3~4 片輪生,膜質或薄紙質,有腺點,橢圓形、倒卵形或倒卵狀菱形,下部的有時近圓形,長 2~4 公分,寬 1~2 公分,頂端圓或鈍,稀短尖,基部漸狹或楔形,兩面被短柔毛;葉脈 5 條,基出,最外1對細弱而短或有時 不明顯;葉柄長 0.6~1.8 公分,被毛。

‧花:

穗狀花序腋生和頂生,單生或 2~3 叢生,長 5~8 公分,直徑 0.13~0.2 公分;總花梗被疏柔毛,長 0.5~1.5 公分;花疏離;苞片圓形,盾狀,有腺點,直徑約 0.08 公分;雄蕊與苞片同著生於子房基部,花藥長橢圓形,有短花絲;子房倒卵形,頂端鈍,柱頭頂生,被短柔毛花期 4~7 月及 10~12 月。
‧果實: 漿果球形,頂端稍尖,直徑 0.05~0.07 公分。
‧特性: 一年生肉質草本。莖直立或基部匍匐狀,分枝,被短柔毛,高 10~30 公分,下部幾節常生不定根。葉對生或 3~4 片輪生,膜質,有腺點,菱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 2~4 公分,寬 1~2 公分,頂端圓或鈍,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全緣,兩面被短柔毛;葉柄長 0.5~1.5 公分,被毛。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單條或 2~3 條聚生,長 2~10 公分,無毛;花小,兩性,疏生於肉質花序軸上;總花梗被毛,長 0.5~1.5 公分;苞片近圓形,有腺點,盾狀;雄蕊 2 枚,有短花絲;子房倒卵形,柱頭近頂生,被毛。漿果球形,直徑不足 0.05 公分,頂端稍尖。花期 4~7月及 10~12 月。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45001100 椒草
邱年永 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6)-26猴耳 p29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069椒草 p1035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20(1) 卷 075 頁  PDF 石蟬草
https://baike.baidu.com/item/石蟬草  石蟬草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石蟬草  石蟬草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石蟬花 92年10月156頁

‧拍攝地點: 台中市梧棲區民家栽植(1040415)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