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蟾蜍 | |||||||||||||||||||||
|
‧中文名稱: |
石蟾蜍 更多石蟾蜍 |
‧英文名稱: | Fourstamen Stephania |
‧學名: |
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
‧科名: | 防己科(Menispermaceae)千金藤屬(Stephania) |
‧別名: | 石蟾蜍,倒地拱,倒地桕,倒地瓊,粉防己,四蕊千金藤,大還魂(台灣),漢防己,蟾蜍薯,吊葫蘆,白木香,金絲吊鼈,山烏龜 |
‧原產地: | 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海南和臺灣。生長於村邊、曠野、路邊等處的灌叢中。 |
‧分佈: | 台灣全境山麓至低海拔山區灌叢中、農緣或路旁草地或灌叢中。 |
‧用途: | 1. 藥用:塊根:苦、辛、寒。有毒。效用:塊根: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袪風止痛。治小便林痛,水腫腳氣,瘡毒,濕疹,高血壓症,風濕痹痛,水腫,風腫,腳氣濕腫,癰疽惡瘡,淋病,小便不利,風濕性疼痛。 |
‧莖: | 多年生纏繞性落葉藤本,高約 1~3 公尺;主根肉質,柱狀;小枝細長,具縱條紋。 |
‧葉: |
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4~8 公分,盾狀或掌狀著生;葉片三角狀卵形,長 4~8 公分,寬 6~9 公分,基部楔形或心形,先端鈍形,全緣,背面灰綠色或粉色,兩面稍被短柔毛;掌狀脈 9~10 條,較纖細,網脈甚密,很明顯。 |
‧花: |
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由多數頭狀聚繖花排列成總狀花序,總花梗長 5~10 公分;雄花萼片 3~5 枚,花瓣 4 枚;雌花之萼片、花瓣與雄蕊同數,子房上位,花柱 3 枚。花期 6~8 月。 |
‧果實: | 核果球形,徑約 0.5~0.6 公分,熟紅;果核徑約 0.55 公分,背部雞冠狀隆起,兩側各有約 15 條小橫肋狀雕紋。果期 7~9 月。 |
‧特性: |
多年生攀援性藤本,高約 1~3 公尺;主根肉質,柱狀;小枝有直線紋。葉紙質,闊三角形,有時三角狀近圓形,長通常 4~7 公分,寬 5~8.5 公分或過之,頂端有凸尖,基部微凹或近截平,兩面或僅下面被貼伏短柔毛;掌狀脈 9~10 條,較纖細,網脈甚密,很明顯;葉柄長 3~7 公分。花序頭狀,於腋生、長而下垂的枝條上作總狀式排列,苞片小或很小;雄花:萼片 4 或有時 5,通常倒卵狀橢圓形,連爪長約 0.08 公分,有緣毛;花瓣 5,肉質,長 0.06 公分,邊緣內折;聚藥雄蕊長約 0.08 公分;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的相似。核果成熟時近球形,紅色;果核徑約 0.55 公分,背部雞冠狀隆起,兩側各有約 15 條小橫肋狀雕紋。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39005040
石蟾蜍 |
‧拍攝地點: | 中寮鄉百草谷(1110709);東勢林場(111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