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草 | |||||||||||||||||||||
|
‧中文名稱: | 秋分草 更多秋分草 |
‧英文名稱: |
Verticillate Rhynchospermum |
‧學 名: | Rhynchospermum
verticillatum Reinw. ex Bl. Aster verticillatus (Reinwardt) Brouillet Rhynchospermum verticillatum Zollingeria scandens Rhynchospermum formosanum Leptocoma racemosa Rhynchospermum verticillatum var. subsessilis Rhynchospermum verticillatum var. subsessile |
‧科 名: | 菊科(Asteraceae)秋分草屬(Rhynchospermum) |
‧別 名: | 秋分草、調羹草、白魚鰍串、林蔭菊、大魚鰍串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產於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地及臺灣。印度、錫金、不丹、緬甸、馬來西亞及日本也有。生長於溝邊、水旁、林緣、林下以及雜木林下陰濕處。海拔 400~2,500 公尺。在浙江有在花園中栽植者。 |
‧分布: | 台灣產在海拔約 1,500 公尺山區的陰濕處,較稀有。 |
‧用 途: | 1.藥用:性味:全草:淡、平。效用:全草:清熱除濕。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腫,崩漏,白帶。 |
‧莖: | 草本,高 25~100 公分。莖堅硬,單生,或少數簇生,直立,基部直徑可達 0.8 公分,通常中部以上有叉狀分枝,或有時有總狀式花序分枝,被塵狀微柔毛。 |
‧葉: |
葉兩面被稍稀疏的貼伏短柔毛;基部葉花期脫落稀生存;下部的莖葉倒披針形、長橢圓狀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稀匙形,長 4.5~14 公分,寬 2.5~4 公分,頂端急尖,有小尖頭,基部楔形漸狹,有長的具翼葉柄,邊緣自中部以上有波狀的鋸齒;中部莖葉稠密,節間長 1.5~2 公分,披針形,有短葉柄,全緣或有波狀圓鋸齒或尖齒;上部葉漸小,全緣或有尖齒。 |
‧花: |
頭狀花序單生叉狀分枝頂端或單生葉腋或近總狀排列,直徑 0.4~0.5 公分,果期增大,有短花序梗,花序梗密被鏽色塵狀短柔毛。總苞寬鐘狀或果期半球狀,寬 0.3~0.4 公分;總苞片稍不等長,頂端鈍,邊緣膜質,撕裂;外層卵狀長橢圓形,中層長橢圓形,內層狹長橢圓形。雌花 2~3 層,花冠長 0.12 公分,管部極短,外面被腺點;兩性花花冠長 0.2 公分,外面被腺點。花果期:8~11 月。 |
‧果實: | 果實為瘦果,雌花瘦果壓扁,長橢圓形,長 0.4 公分,寬 0.1 公分,喙較長,有脈狀加厚的邊緣,被棕黃色小腺點;兩性花瘦果喙短或無喙。冠毛纖細,易脫落。花果期:8~11 月。 |
‧特徵: | 草本,莖高 50~100 公分,被短細毛,上部二歧分枝。下部葉長 7~15 公分,寬 1.5~3.5 公分,窄倒披針形,葉尖銳,葉基下延形,葉緣前半部為波狀鋸齒緣,上下表面皆被短毛;中部葉排列緊密,披針形,兩端接銳尖;上部葉小型。頭狀花序徑 0.4~0.5 公分,頂生或腋生,花序軸短;總苞長約 0.25 公分,寬約 0.3 公分,鐘形;總苞片 3 輪,長橢圓形,不等長,外層總苞片較短;舌狀花 2 輪,花冠長約 0.12 公分,寬約 0.05 公分,白色;筒狀花可孕性,花冠長約 0.2 公分,先端 5 裂。舌狀花的果實具喙狀突起,長約 0.4 公分,寬約 0.1 公分;筒狀花的果實無喙狀突起。花期 8~10 月。 |
‧更多資料: |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2505秋分草
p1253 國立編譯館主編 |
‧拍攝地點: | 杉林溪樂山步道旁(112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