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椒 | |||||||||||||||||||||
|
‧中文名稱: | 秦椒 更多秦椒 |
‧英文名稱: | Chinese Wingleleaf Prickiy-ash |
‧學 名: | Zanthoxylum
armatum DC. Zanthoxylum alatum Roxb. Zanthoxylum alatum Roxb. var. planispinum (sieb. & Zucc.) Rehder & wilson 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 Zucc. |
‧科 名: | 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屬(Zanthoxylum) |
‧別 稱: | 秦椒,竹葉花椒,竹葉椒,萬花針、白總管、竹葉總管(江西、湖南),山花椒(廣西),狗椒、野花椒(河南、貴州、雲南),崖椒、秦椒、蜀椒(植物名實圖考),白胡椒,狗花椒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印度北部、巴基斯坦、日本、韓國、琉球及臺灣。 |
‧分 布: | 台灣生長於北部地區山麓地帶之灌叢中或疏林內,甚稀少。 |
‧用 途: | 1.藥用:性味:根莖、根及莖葉、果實:辛、苦、溫,有小毒。效用:根莖:溫中理氣,活血散瘀,鎮痛,消腫解毒,袪風行氣,活血止痛,殺蟲止癢。治胃寒腹痛,牙痛,風寒痹痛,溼疹,齲齒疼痛。治風溼痹痛,跌打損傷。根莖、果實:感冒頭痛,風寒咳嗽,胃脘冷痛,胃腸功能雜亂,風濕關節痛,蛔蟲病腹痛,濕疹搔癢,毒蛇咬傷。葉(外敷):跌打腫痛,癰瘡腫毒,皮膚搔癢。 |
‧莖: | 高 3~5 公尺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銳刺,刺基部寬而扁,紅褐色,小枝上的刺勁直,水平抽出,小葉背面中脈上常有小刺,僅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狀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軸均被褐鏽色短柔毛。 |
‧葉: | 葉有小葉 3~9、稀 11 片,翼葉明顯,稀僅有痕跡;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長 3~12 公分,寬 1~3 公分,兩端尖,有時基部寬楔形,幹後葉緣略向背捲,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長 4~9 公分,寬 2~4.5 公分,頂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對最小;有時為卵形,葉緣有甚小且疏離的裂齒,或近於全緣,僅在齒縫處或沿小葉邊緣有油點;小葉柄甚短或無柄。 |
‧花: | 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於側枝之頂,長 2~5 公分,有花約 30 朵以內;花被片 6~8 片,形狀與大小幾相同,長約 0.15 公分;雄花的雄蕊 5~6 枚,藥隔頂端有 1 乾後變褐黑色油點;不育雌蕊墊狀凸起,頂端 2~3 淺裂;雌花有心皮 3~2 個,背部近頂側各有 1 油點,花柱斜向背彎,不育雄蕊短線狀。花期 4~5 月。 |
‧果實: | 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單個分果瓣徑 0.4~0.5 公分;種子徑 0.3~0.4 公分,褐黑色。果期 8~10 月。 |
‧特 性: | 常綠灌木,高很少超過 5 公尺,具有多數分枝,小枝在葉柄兩側有刺 1 對;刺側扁,基部延伸,長可達 1~1.5 公分。葉為羽狀複葉,互生,長 12~18 公分,小葉 1~3 對;小葉倒卵狀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 4~7 公分,寬 1~2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鈍或漸尖,薄革質或厚紙質,細鋸齒緣,葉緣常具有油腺點,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表面光滑無毛,背面僅中肋處有毛冗;上表面中央溝道常疏生短刺;葉柄兩側具狹翼,長 3~6 公分,光滑無毛;小葉柄無或甚短。花小形,黃色至淡黃色,開放時徑 0.2~0.4 公分,雌雄異株,少數至十數枚,呈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或聚繖花序;花序長 3~5 公分,光滑無毛;花柄短,長 0.2~0.4 公分,光滑無毛;花被片 6~8 枚,僅有一輪;雄花具雄蕊 6~8 枚,雄蕊略挺出花外;雌花的雌性生殖器心皮 2~4 枚,但通常僅有 1~2 枚能授粉結果實;果實狀心皮呈蓇葖果狀,球形,徑 0.3~0.5 公分,成熟時呈紅色,具粗大而凸起的腺點,內有種子 1~2 枚;種子卵形,黑色,具有光澤。花期 4~5 月,果期 8~10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7020020
秦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