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仔菜 | |||||||||||||||||||||
|
‧中文名稱: |
竹仔菜 更多竹仔菜 |
‧英文名稱: | Climbing Dayflower,Spreading Dayflower |
‧學名: |
Commelina
diffusa Burm. f. Commelina nudiflora auct. non L. (1753): Henry |
‧科名: | 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鴨跖草屬(Commelina) |
‧別名: | 竹仔菜,節節草(廣州植物志),竹節菜,竹節花,白竹仔菜、紅骨竹仔菜,竹仔草 |
‧原產地: | 廣布於世界熱帶、亞熱帶的低濕地區;印度、中國、中南半島,韓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大洋洲;亦見於 非洲及 北美洲。 |
‧分佈: | 台灣全島全境海拔 1,100 公尺以下潮濕地區,常出現於沼澤、池塘邊、溝渠旁,是極常見野草。 |
‧用途: | 1.綠化地被植物用:可種在低濕地方,作綠化地被植物用。2.藥用:性味:全草:淡、寒。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治急性咽喉炎、痢疾、小便不利;外用治外傷出血。全草治白濁、清熱、散毒、利尿;根莖敷瘡癤,葉敷腫毒、跌打。 |
‧莖: |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匍匐,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 1 公尺餘,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 |
‧葉: |
葉披針形或在分枝下部的為長圓形,長 3~12 公分,寬 0.8~3 公分,頂端通常漸尖,少急尖的,無毛或被剛毛;葉鞘上常有紅色小斑點,僅口沿及一側有剛毛,或全面被剛毛。 |
‧花: |
蠍尾狀聚繖花序通常單生於分枝上部葉腋,有時呈假頂生,每個分枝一般僅有一個花序;總苞片具長 2~4 公分的柄,折疊狀,平展後為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或渾圓,外面無毛或被短硬毛;花序自基部開始 2 叉分枝;一枝具長 1.5~2 公分的花序梗,與總苞垂直,而與總苞的柄成一直線,其上有花 1~4 朵,遠遠伸出總苞片,但都不育;另一枝具短得多的梗,與之成直角,而與總苞的方向一致,其上有花 3~5 朵,可育,藏於總苞片內;苞片極小,幾乎不可見;花梗長約 0.3 公分,果期伸長達 5 公分,粗壯而彎曲;萼片橢圓形,淺舟狀,長約 0.3~0.4 公分,宿存,無毛;花瓣藍色。 |
‧果實: | 蒴果矩圓狀三稜形,長約 0.5 公分,3 室,其中腹面 2 室每室具兩顆種子,開裂,背面1室僅含 1 顆種子,不裂。種子黑色,卵狀長圓形,長 0.2 公分,具粗網狀紋飾,在粗網紋中又有細網紋。花果期 5~11 月。 |
‧特性: |
一年生披散草本,莖平臥,,節上生根(極少不匍匐的),長可達 1 公尺餘,多分枝,有的每節有分枝,無毛或有一列短硬毛,或全面被短硬毛。單葉,互生,幾無柄;葉片長 3~10 公分,寬 1~2.5 公分,披針形,葉基鈍,葉尖漸尖;葉鞘長 0.6~1.5 公分,圓柱形,光滑無毛或被柔毛,開口處被緣毛,沿小脈具紅色條紋。花序為蠍尾狀聚繖花序,成二組總狀排列,腋生,上部總狀花序具 1~3 朵花,為雌花,下部花序具 1~5 朵花,為完全花;佛燄苞卵狀披針形,長 1~4 公分,摺曲狀,基部心形,先端漸尖或銳尖;花萼 3 片,上萼片長約 0.3 工分,寬約 0.25 公分,披針形,下萼片較大,長約 0.5 公分,寬約 0.25 公分,卵形,3 萼片基部邊緣微合生;花瓣 3 片,側瓣 2 片對生,長約 0.4 公分,寬約 0.2 公分,具柄,中瓣較小,具 1 爪;可孕雄蕊 3 枚,中間者長約 0.5 公分,其它長約 0.6 公分;退化雄蕊 3 枚。果實為蒴果,3 室,苞背開裂;種子具一側生胚蓋。花果期 5~11 月。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竹仔菜”的學名為 Commelina diffusa Burm. f.,“鴨跖草”的學名為 Commelina communis Linn.。竹仔菜未開花時葉子較窄長,兩面光滑者通常是竹仔菜,葉子稍寬且被毛者是鴨跖草,但鴨跖草葉子有時也光滑,並不容易判斷。開花時辨別較容易,三瓣同為藍色者稱“竹仔菜”;若下方花瓣明顯較小,顏色較淺或白色,那就是其他鴨跖草屬植物了。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0/WebPlantDetail.aspx?tno=622003040
竹仔菜 |
‧拍攝地點: | 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103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