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第倫桃
更多第倫桃 |
‧英文名稱: |
Indian
Dillenia,Hondapara |
‧學名: |
Dillenia
indica
Linn. |
‧科別: |
第倫桃科(Dilleniaceae)第倫桃屬(Dillenia) |
‧別名: |
第倫桃,擬枇杷、假枇杷、五椏果(中國大陸) |
‧原產地: |
中國雲南省、印度、馬來西亞、爪哇、菲律賓 |
‧分布: |
第倫桃
1901
年始自夏威夷引入,是一般人較陌生的樹種。台中市東勢林場、東勢鎮埤頭社區、台北市興安街有種植。 |
‧用途: |
1.園景、行道樹用:樹形整齊、樹性乾淨,遮蔭效果佳,很適合作為公園樹及校園樹。因其樹姿形態優美,以列植的景觀效果較好;又由於其質感較粗,宜以大型景園配置。2.食用:果實多汁而帶酸味,並不直接生食,與檸檬一樣可作為酸性飲料,可製果汁、果醬。3.藥用:性味:根、樹皮、果實:酸、澀、平。效用:根:收斂解毒。治痢疾,腹瀉。 |
‧莖: |
幹通直高大,株高可達
15
公尺,小枝密集於梢端,枝向上開展,樹姿整潔,樹皮帶紅色,幹基部常有陡峭、直立的板根狀突起。 |
‧葉: |
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5~10 公分;葉片大而茂密,長 25~30 公分,寬 5~10
公分,長橢圓狀披針形,葉基銳或鈍形,葉尖具短尾狀尖,粗鋸齒緣,側脈平行而明顯,多數,互作平行排列,被毛;葉片像是小洗衣板,表面呈光澤的綠色,葉背中肋上有短柔毛,葉面皺摺。 |
‧花: |
花白色,單性,大形,花徑約
20~25 公分,呈下垂狀;花梗長 5~9 公分;花萼片 5
枚,略呈杯形,肉質肥厚;花瓣 5 枚,倒卵形,長 6~9
公分,寬 4~6 公分,先端鈍,雄蕊多數,心皮有 20
枚,花柱線形而外曲,柱頭呈菊花狀開展。開花期在初夏。 |
‧果實: |
果實不開裂,漿果狀,徑
12~16 公分(含包被的花萼片),肥大漿果外包被宿存而呈革質之萼,內藏多數腎臟形而邊緣有毛的種子,種子無假種皮。果期秋至冬季。 |
‧特徵: |
常綠喬木高
25
公尺,胸徑寬約 1
公尺,樹皮紅褐色,平滑,大塊薄片狀脫落,幹基部常有陡峭、直立的板根狀突起;嫩枝粗壯,有褐色柔毛,老枝禿淨,有明顯的葉柄痕跡。葉薄革質,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
15~40 公分,寬 7~14 公分,先端近於圓形,有長約 1
公分的短尖頭,基部廣楔形,不等側,上下兩面初時有柔毛,不久變禿淨,僅在背脈上有毛,側脈
25~56 對,幹後在上下兩面均突起,脈間相隔 0.5~0.8
公分;第二次支脈近於平行,與第一次側脈斜交,脈間相隔
0.2
公分,在下面與網脈均稍突起,邊緣有明顯鋸齒,齒尖銳利;葉柄長
5~7
公分,有狹窄的翅,基部稍擴大,多少被毛。花單生於枝頂葉腋內,直徑約
12~20 公分,花梗粗壯,被毛;萼片 5
個,肥厚肉質,近於圓形,直徑 3~6
公分,外側有柔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長 7~9
公分;雄蕊發育完全,外輪數目很多,內輪較少且比外輪長,無退化雄蕊,花藥長於花絲,頂孔裂開;心皮
16~20
個,花柱線形,頂端向外彎;胚珠每心皮多個。果實圓球形,直徑
10~15
公分,不裂開,宿存萼片肥厚,稍增大;種子壓扁,邊緣有毛。第倫桃因其果實碩大,在冬末春初的落果期間,重約
1 公斤之堅硬熟果自 10
公尺以上的樹上掉落,十分危險,應避免於樹下走動。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49001010
第倫桃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一卷(增訂二版)1.第倫桃 p331
801215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115第倫桃 p130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632第倫桃 p316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49(2) 卷 194 頁
PDF
五椏果 https://baike.baidu.com/item/五椏果/7031534.htm
五椏果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第倫桃 92年10月317頁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東勢林場、東勢鎮埤頭社區路邊(950913);國立中興大學(102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