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子莢蒾 | |||||||||||||||||||||
閃光苔蛾-幼蟲 | |||||||||||||||||||||
|
‧中文名稱: |
紅子莢蒾 更多紅子莢蒾 |
‧英文名稱: | Formosan Viburnum |
‧學名: |
Viburnum
formosanum Hayata Viburnum luzonicum Rolfe var. formosanum (Hance) Rehder |
‧科名: |
忍冬科(Caprifoliaceae)莢蒾屬(Viburnum) |
‧別名: |
紅子莢蒾,圓甘杞,台中莢蒾(新擬),臺灣莢蒾、淨花莢蒾(植物分類學報) |
‧原產地: | 種見於菲律賓、中國大陸;變種為台灣固有。 |
‧分佈: | 廣泛見於台灣全島平地原野及低海拔山區路旁或林緣,極為常見。 |
‧用途: | 1.優良的景觀植栽:紅子莢蒾可觀花也可觀果,果實可作插花花材,也是優良的景觀植栽,適合叢植或列植,庭園、校園和公園均適合栽植。2. 也可作誘鳥庭園植物。2.藥用:性味:莖葉:辛、溫。效用:莖葉:袪風除濕,活血。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
‧莖: |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4 公尺,具有多數小枝條;小枝條斜上昇或直立,密生鐵銹色毛茸,老時常呈光滑狀。 |
‧葉: |
葉較多變化,但常為卵形、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5~9 公分,寬 2~5 公分,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鈍或圓,有時亦為銳尖,淺銳齒緣,表面光滑無毛,背面於葉脈處散生毛茸,中肋及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側脈每邊 7 條以上,多止於葉緣鋸齒處,葉柄長 0.5~1.2 公分,有毛茸或近似光滑無毛。 |
‧花: |
花小,白色,多數,呈頂生的聚繖花序,花序軸有銹色毛茸,長 3~5 公分花梗長 2~2.5 公分,有 3~6 分枝,苞片及小苞片為披針形,花萼深裂,長 0.1~0.15 公分,裂片卵狀披針形,有毛茸;花冠輪形,外面有粗毛及星狀毛,冠筒甚短;裂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 0.15~0.2 公分,先端圓,雄蕊挺出,花絲長 0.2 公分;花藥闊橢圓形,黃色;子房密生毛茸。花期 3~5 月。 |
‧果實: | 果實卵形,扁平,暗紅或紅色,內果皮橫切面略呈波浪狀,有不明顯 2 背生及 3 腹生溝紋。 |
‧特性: |
灌木;當年小枝有多數稜角,無毛,二年生小枝灰黑色,圓柱形,散生圓形皮孔。葉厚紙質,卵形,長 4~7 公分,頂端急尾尖,尾突長 0.4~1.0 公分,略彎,基部圓形或微心形,邊緣基部除外有開展的鋸齒,上面有光澤,僅中脈被少數簡單長伏毛,無腺點,下面中脈和側脈被少數簡單長伏毛,脈腋集聚少數簇狀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暗色凹陷小腺斑,側脈 7~8 對,連同中脈上面微凹陷,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 0.5~1.5 公分,被少數簡單長毛;無托葉。複繖形式聚繖花序生於具 1 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 3~4 公分,薄被簇狀短毛,總花梗長 1~1.5 公分,第一級輻射枝 4~5 條,花生於第二級輻射枝上;萼筒筒狀,長約 0.15 公分,被簇狀短毛,萼齒寬卵形,長約 0.05 公分,有微緣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 0.45 公分,無毛,裂片倒卵形,長約 0.15 公分,比筒長,邊緣微齧蝕狀;雄蕊與花冠等長或略較長,花藥橢圓狀圓形,長為花柱的 1/4;柱頭頭狀。果實紅色,長約 0.8 公分;核矩圓狀卵圓形,長約 0.6 公分,扁,有 2 條淺背溝和 3 條淺腹溝。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4004160
紅子莢蒾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東勢林場(1020501-103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