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大戟 | |||||||||||||||||||||
|
‧中文名稱: |
紫斑大戟 |
‧英文名稱: |
Hyssopleaf Sandmat |
‧學名: |
Chamaesyce
hyssopifolia (L.) Small Chamaesyce maculata auct. non (L.) Small Euphorbia hyssopifolia L. |
‧科名: |
大戟科(Euphorbiaceae)地錦草屬(Chamaesyce) |
‧別名: |
|
‧原產地: |
原產美洲熱帶和亞熱帶,並歸化於舊大陸;今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中國大陸、琉球、日本均有分佈。 |
‧分佈: |
台灣馴化於中部及南部地區,(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均有採集記錄);多見於鐵路旁及瀝青路旁,耕田內及原野地,惟較少見,一般生於向陽處所。 |
‧用途: | 1.藥用:ㄅ.全草搗爛,可治牙齦腫痛等,但只能外敷於兩頰。ㄆ.全草煎水,可洗各種疥癬。性味:全草:微苦、微酸、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治消化不良,陰道滴蟲,痢疾,泄瀉,咳嗽,腎盂腎炎;外用治濕疹,皮炎,皮膚搔癢;葉泡茶可治哮喘,白色乳汁可去疣。 |
‧莖: | 一年生草本,株高 10~80 公分,植株具白色乳汁;莖短,基部便開始分枝,直立或斜上昇,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細長,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或幼時先端具有柔毛。 |
‧葉: |
葉長橢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 0.7~3 公分,寬 0.3~1.2 公分,光滑,基部疏被柔毛,葉表面散生紫色斑點,先端銳尖至鈍形,基部鈍至圓形,歪斜,細鋸齒緣,兩面光滑,有時於基部被疏柔毛;具對生葉柄,長至 0.2 公分,光滑;托葉三角形。 |
‧花: |
大戟花序呈聚繖花序排列,具有葉狀的苞片,雌雄異花同株;花序梗長 0.3~0.4 公分,光滑無毛;總苞鐘形,長 0.05~0.08 公分,外面光滑無毛內面則有絨毛;腺體 4 枚,圓形至橫向的橢圓形,長 0.03 公分,黃綠色;附屬物腎形,長 0.05~0.07 公分,寬約 0.05 公分,白色但邊緣有粉紅色的斑塊,全緣或波狀緣;小苞片線形,呈五束狀;雄花 5~15 枚,花藥紅色;雌花:花梗長 0.03~0.04 公分,光滑無毛;子房倒圓錐形,長 0.03~0.05 公分,光滑無毛。花果期 4~10 月。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卵形或倒卵形,長 0.15~0.25 公分,寬 0.2~0.25 公分,光滑無毛,成熟時挺出在外;種子長橢圓狀卵形,長 0.1~0.12 公分,徑 0.06~0.08 公分,有數條橫向的稜狀突起。結果期 8~11 月。 |
‧特性: |
一年生草本,株高 10~80 公分,植株具白色乳汁;根纖細,長約 6 公分,直徑約 0.08~0.1 公分;莖斜展或近直立,極少匍匐,無毛,長約 15 公分,直徑約 0.1 公分。葉對生,橢圓形,長 1~2 公分,寬 0.3~0.5 公分,先端鈍,基部偏斜,不對稱,近圓形,邊緣具稀疏鈍鋸齒;葉面具數個紫色斑點;葉柄短,長約 0.15 公分;托葉平截狀,極短,先端唇齒狀。花序單一或聚繖狀生於葉腋,單生時具柄,雌雄異花同株;總苞狹鐘狀,高 0.8 公分,直徑 0.4~0.5 公分,邊緣 5 裂,裂片三角形;腺體 4,黃綠色,邊緣具有比腺體寬的白色或粉色附屬物。雄花 5~15 枚;雌花 1 枚。具較長的子房柄;子房光滑,無毛;花柱 3,分離;柱頭 2 淺裂。蒴果三角狀卵形,長與直徑均約 0.2~5 公分,光滑無毛;果柄長達 0.2 公分。種子卵狀四稜形,長約 0.11 公分,直徑約 0.08 公分,每面具 3~4 橫溝,無種阜。花果期 4~10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5008050
紫斑大戟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毘盧寺寺前草地上(94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