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山艾 | |||||||||||||||||||||
|
‧中文名稱: |
細葉山艾 更多細葉山艾 |
‧英文名稱: | Field Southernwood |
‧學名: |
Artemisia
morrisonensis Hayata Artemisia campestris L. |
‧科名: |
菊科(compositae)蒿屬(Artemisia) |
‧別名: |
細葉山艾,野蒿 |
‧原產地: | 臺灣特有種。 |
‧分佈: | 產於台灣中、高海拔 2,500~3,200 公尺地區的林緣、路旁、林中空地等。 |
‧用途: | 1.觀賞:外型優雅,具觀花、觀葉效果,可作為中高海拔地區花塢的觀葉植物。2.藥用:可止血、治頭痛、痛風、皮膚癢等。並可驅蚊蟲、驅邪解噩還可以把艾草拿來做為藥草浴。性味:葉:苦、辛、溫。效用:葉: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久痢,月經不調,胎動不安;老葉:治艾絨,供針灸用。(參考) |
‧莖: |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明顯或不明顯,側根多;根莖稍粗或細,直立或斜上長,稍木質化;莖直立,單一或少數,高 50~60 公分,有細縱稜,不分枝或具分枝,枝長 5~8 公分,向上緊靠中軸;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近無毛。 |
‧葉: |
葉初時被絲狀短柔毛,後脫落;莖下部葉近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 3~4 公分,寬 4 公分,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具柄,花期葉萎謝;中部葉近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 3~3.5 公分,寬 3~4 公分,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 2(~3)枚,再次 3 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小裂片狹線形,長(1~)2~3 公分,寬 0.1~0.2 公分,先端鈍,葉柄長 1~2 公分,基部稍寬,並有小型的假托葉;上部葉小,3~5 全裂;苞片葉 3 全裂或不分裂,狹線形,長約 0.7 公分,寬 0.1 公分。 |
‧花: |
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 0.15~0.2 公分,具短梗或近無梗,基部有小苞葉,在莖端或短的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 3 層,外層總苞片較短小,卵形,背面無毛,邊膜質,先端鈍,中層總苞片橢圓形,邊緣寬膜質,內層總苞片近圓形,半膜質;花序托小,突起;花黃色,雌花 11~15 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簷部具(3~)2 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 2 叉,叉端尖;兩性花 4~16 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藥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短,先端膨大,2 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 |
‧果實: | 果實為瘦果,長約 0.1 公分,寬約 0.05 公分,長橢圓形。花果期 6~11 月。 |
‧特性: |
亞灌木狀草本,莖被短毛或無毛。葉互生;中層莖生葉具柄,柄長約 0.2 公分,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稀疏,呈線狀披針形,先端鈍,初時被長柔毛,後無毛;上部葉小型,羽狀深裂。頭狀花序徑約 0.3 公分,呈總狀至圓錐狀排列;總苞長 0.25~0.3 公分,呈球形;總苞片 3 輪,無毛,長約 0.15 公分,闊卵圓形;舌狀花雌性,11~17 朵,花冠長約 0.1 公分;兩性花 4~16 朵,不孕性,花冠長約 0.2 公分。果實為瘦果,長約 0.1 公分,寬約 0.05 公分,長橢圓形。花期自 6 月至 10 月。本種與茵陳蒿(A. capillaris)非常相似,差別在於本種植株高 40~60 公分,有時不及 40 公分;頭花排列為窄的總狀圓錐花序,頭花直徑 0.15~0.2 公分。 |
‧更多: | 細葉山艾莖上常見徑約 0.3~0.5 公分白色圓球狀的蟲癭。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13040
細葉山艾 |
‧拍攝地點: | 合歡山台14甲線路旁山壁上(1020918);往合歡山主峰步道旁(98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