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複葉耳蕨

細葉複葉耳蕨00.JPG
細葉複葉耳蕨00
細葉複葉耳蕨01.JPG
細葉複葉耳蕨01
細葉複葉耳蕨02.JPG
細葉複葉耳蕨02
細葉複葉耳蕨07.JPG
細葉複葉耳蕨07
細葉複葉耳蕨08.JPG
細葉複葉耳蕨08
細葉複葉耳蕨1.jpg
細葉複葉耳蕨1
細葉複葉耳蕨11.JPG
細葉複葉耳蕨11
細葉複葉耳蕨-葉柄00.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柄00
細葉複葉耳蕨-葉柄01.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柄01
細葉複葉耳蕨-葉柄02.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柄02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0.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0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2.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2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3.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3
細葉複葉耳蕨2.jpg
細葉複葉耳蕨2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8.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尖08
細葉複葉耳蕨-葉尾05.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尾05
細葉複葉耳蕨-葉尾06.JPG
細葉複葉耳蕨-葉尾06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03.JPG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03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08.JPG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08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1.jpg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1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2.jpg
細葉複葉耳蕨-孢子2
中文名稱: 細葉複葉耳蕨                     更多細葉複葉耳蕨
文名稱:

East Indian Holly Fern

學名:

Arachniodes aristata (Forst.) Tindle
Polypodium aristatum Forst. 

‧科名:

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複葉耳蕨屬(Arachniodes)

‧別名:

細葉複葉耳蕨,細葉鐵蕨、芒刺複葉耳蕨,刺頭複葉耳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複葉耳蕨(植物學報),廬山複葉耳蕨、昴山複葉耳蕨、湘黔複葉耳蕨

原產地:

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琉球、台灣及大洋洲島群,北達韓國、日本,台灣低海拔山區可見。

分佈: 地生,有的長在石縫中。台中、南投、高雄、屏東、花蓮低海拔山區。
用途: 1.嫩葉可供食用。2. 園藝用。3.藥用:性味:根莖: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治痢疾。
莖: 地上生,植株匍匐或直立,具長走莖,被紅褐色鱗片。

葉:

葉柄長 28~36 公分,葉片五角形,長 35~60 公分,寬 20~30 公分,先端突尖,二至三回羽狀複葉,革質;羽片寬披針形,長 7~18 公分,基部寬 3~5 公分,6~9 對,最基部羽片之最下朝下小羽片特別長;末裂片斜方形,基部兩邊不對稱,邊緣具芒刺狀鋸齒;葉脈游離。

花:

 
實:

孢子囊群位在葉脈上,圓腎型,遍生在羽片下表面,都有孢膜。

特性:

 植株匍匐或直立,具長走莖。植株高 40~80 公分。葉柄長 28~36 公分,粗 0.2~0.3 公分,禾稈色,基部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頂部毛髯狀鱗片,向上疏被同樣鱗片。葉片五角形或卵狀五角形,長 35~60 公分,寬 20~30 公分,頂部有一片具柄的羽狀羽片,與其下側生羽片同形,基部近截形,三回羽狀;側生羽片 4~6 對,下部 1~2 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有柄,斜展,略分開或密接,基部一對特別大,長三角形。長 12~15 公分,基部寬 8~12 公分,漸尖頭,基部二回羽狀;小羽片 16~20 對,互生,有柄,基部下側一片伸長,披針形,長 7~18 公分,基部寬 3~5 公分,漸尖頭,羽狀;末回小羽片 10~14 對,基部一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斜長方形,長達 1.5 公分,寬約 0.7 公分,急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圓截形並凸出呈耳狀;下側斜切,邊緣淺裂或有粗鋸齒,頂端具芒刺;第二至第六對羽片披針形,羽狀,基部上側一片小羽片略較大,多少羽裂;第七對羽片明顯縮短,闊披針形,羽狀或全裂。葉乾後紙質,棕色,上央略有光澤,葉軸和羽軸下面被有相當多的褐棕色、線狀鑽形小鱗片。孢子囊群每小羽片 5~8 對(耳片 4~6 枚),位於中脈與葉邊中間;囊群蓋棕色,膜質,脫落。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25003010  細葉複葉耳蕨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352細葉複葉耳蕨 p176 國立編譯館主編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細葉複葉耳蕨 338頁
中國植物誌 第 5(1) 卷 039 頁 PDF 刺頭複葉耳蕨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刺頭複葉耳蕨 刺頭複葉耳蕨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細葉複葉耳蕨 92年10月65頁

‧拍攝地點 后里鄉毘盧寺步道旁(941008);三義火炎山(109042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