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羽小毛蕨

縮羽小毛蕨00.JPG
縮羽小毛蕨00
縮羽小毛蕨02.JPG
縮羽小毛蕨02
縮羽小毛蕨03.JPG
縮羽小毛蕨03
縮羽小毛蕨-尾尖03.JPG
縮羽小毛蕨-尾尖03
縮羽小毛蕨-尾尖04.jpg
縮羽小毛蕨-尾尖04
縮羽小毛蕨-尾尖07.JPG
縮羽小毛蕨-尾尖07
縮羽小毛蕨-尾尖09.JPG
縮羽小毛蕨-尾尖09
縮羽小毛蕨-葉背01.JPG
縮羽小毛蕨-葉背01
縮羽小毛蕨-葉背02.JPG
縮羽小毛蕨-葉背02
縮羽小毛蕨-葉背03.JPG
縮羽小毛蕨-葉背03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0.JPG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0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5.JPG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5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7.JPG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7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8.JPG
縮羽小毛蕨-蝶狀葉08
縮羽小毛蕨-孢子00.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0
縮羽小毛蕨-孢子03.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3
縮羽小毛蕨-孢子04.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4
縮羽小毛蕨-孢子06.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6
縮羽小毛蕨-孢子07.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7
縮羽小毛蕨-孢子08.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8
縮羽小毛蕨-孢子09.JPG
縮羽小毛蕨-孢子09

‧中文名稱:

縮羽小毛蕨                             更多縮羽小毛蕨
‧英文名稱: Butterfly Cyclosorus

‧學名:

Cyclosorus papilio (Hope) Ching
Christella papilio (Hope) Holtt.
Nephrodium papilio Hope
‧科名: 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毛蕨屬(Cyclosorus)
‧別名: 縮羽小毛蕨,蝶狀毛蕨(西藏植物志),縮羽毛蕨(臺灣植物志),薄葉梳毛蕨(臺灣植物志,第二版)落葉梳毛蕨
‧原產地: 中國大陸的浙江(平陽蒼南)、雲南南部(景洪)、西藏(墨脫),印度西北部,尼泊爾,錫金,斯里蘭卡及台灣。
‧分佈: 台灣產於海拔約 900~1,500 公尺的闊葉林下或溪邊。
‧用途: 1.園藝造景植栽:植株造型清新,高可達 150 公分,適合中型庭園造景用
‧莖: 植株高可達 1.5 公尺;根狀莖直立。

‧葉:

葉簇生,葉柄長 6~30 公分,褐禾稈色,粗 0.3~0.5 公分,基部有闊卵形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長 (40) 60~120 公分,中部寬 20~32 公分,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變狹,二回羽裂;羽片 14~30 對,無柄,下部 4~6 對羽片向下漸次縮短成三角形,其基部的裂片伸長,因此在羽軸兩側呈蝶狀;中部羽片互生,相距 2~3 公分,長 10~16 公分,基部最寬,約 2 公分左右,線狀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平截,羽裂幾達 2/3;裂片約 20 對,斜展,有狹的缺刻分開,基部上側一片較長,其餘的長 0.5~0.6 公分,寬 0.35~0.4 公分,長圓形,鈍頭,全緣;葉脈兩面略隆起,側脈斜上,每裂片 6~8 對(羽片上側裂片有 11 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稍上處,其先端交接成鈍三角形網眼,併自交接點伸出一條外行小脈到缺刻,第二對側脈的上側一脈伸到近缺刻底部的葉邊,下側一脈伸達遠離缺刻的葉邊;葉薄革質,乾後淡褐綠色,上面沿葉脈疏被針狀長毛,下面除羽軸被密的短針毛,脈間密生短柔毛。

‧花:

 
‧果實: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側脈中部,每裂片 6 對;囊群蓋大,灰綠色,質厚,密生柔毛,宿存。

‧特性:

地上生,根莖直立。一回羽狀複葉,叢生;葉柄長 5~25 公分,基部被鱗騙,鱗片長 0.2~0.3 公分,淡褐色,寬卵形,葉柄與葉脈具縱溝;葉騙長 50~100 公分,寬 10~25 公分;羽片互生,長 2~10 公分,寬 0.7~2 公分,上下部均呈羽狀深裂,中間羽狀淺裂,下部羽片較短,最下方向軸面裂片增大。孢子囊群圓形,著生在下表面側脈上。
‧資料來源: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27002080 薄葉梳毛蕨
郭城孟 蕨類圖鑑 遠流台灣館 編
縮羽小毛蕨 243頁 2005年11月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413縮羽小毛蕨 p207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4(1) 卷 253 頁 PDF 蝶狀毛蕨
https://baike.baidu.com/item/蝶狀毛蕨 蝶狀毛蕨

‧拍攝地點: 國立台中自然博物館植物園特展室(1040524)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