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藤 | |||||||||||||||||||||
|
‧中文名稱: |
羊角藤 更多羊角藤 |
‧英文名稱: | Commom Indian Mulberry |
‧學名: |
Morinda umbellata L. |
‧科名: | 茜草科(Rubiaceae)羊角藤屬(Morinda) |
‧別名: | 羊角藤,羊角藤,羊角扭,大百眼藤,傘花藤,牛角藤,傘花樹,紅頭藤,放筋藤,土巴戟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產於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等省區。生長於海拔 300~1,500 公尺處,攀援於山地林下、溪旁、路旁等疏陰或密陰的叢林內或森林邊緣。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琉球、日本及台灣亦有生產。 |
‧分佈: | 台灣分佈於全島闊葉樹林下,海拔 300~1,500 公尺處,攀援於山地林下、溪旁、路旁等疏陰或密陰的叢林內或森林邊緣。 |
‧用途: | 藥用:性味:根、根皮:辛、微甘、溫。效用:根、根皮:袪風濕,補腎,止痛。治風濕關節,腎虛腰痛,胃痛。全株:有毒。清熱,瀉火,解毒;葉:外用治創傷出血,蛇咬傷。 |
‧莖: | 藤本、攀援或纏繞,有時呈披散灌木狀;嫩枝無毛,綠色,老枝具細稜,藍黑色,多少木質化。 |
‧葉: |
葉紙質或革質,倒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 6~10 公分,寬 2~3.5 公分,頂端漸尖或具小短尖,基部漸狹或楔形,全緣,上面常具蠟質,光亮,幹時淡棕色至棕黑色,無毛,下面淡棕黃色或禾稈色;中脈通常兩面無毛,罕被粒狀細毛,側脈每邊 4~5 條,斜昇,無毛或有時下面具粒狀疏細毛;葉柄長 0.4~0.6 公分,常被不明顯粒狀疏毛;托葉筒狀,乾膜質,長 0.4~0.6 公分,頂截平。 |
‧花: |
花序 3~11 繖狀排列於枝頂;花序梗長 0.4~1.1 公分,被微毛;頭狀花序直徑 0.6~1.0 公分,具花 6~12 朵;花 4~5 基數,無花梗;各花萼下部彼此合生,上部環狀,頂端平,無齒;花冠白色,稍呈鐘狀,長約 0.4 公分,簷部 4~5 裂,裂片長圓形,頂部向內鈎狀彎折,外面無毛,內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管部寬,長與徑均約 0.2 公分,無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著生於裂片側基部,花藥長約 0.12 公分,花絲長約 0.15 公分;花柱通常不存在,柱頭圓錐狀,常二裂,著生於子房頂或子房頂凹洞內,子房下部與花萼合生,2~4 室,每室胚珠 1 顆,著生於隔膜下部。花期 6~7 月。 |
‧果實: | 果序梗長 0.5~1.3 公分;聚花核果由 3~7 花發育而成,成熟時紅色,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 0.7~1.2 公分;核果具分核 2~4;分核近三稜形,外側彎拱,具種子 1 顆;種子角質,棕色,與分核同形。果熟期 10~11 月。 |
‧特性: |
蔓性灌木,全株平滑;莖伸長,具多數分枝;小枝蔓長,光滑無毛。葉為單葉對生,橢圓形、長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 6~10 公分,寬 3~4.5 公分,先端呈短尖突,基部銳或鈍,紙質或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淡綠色;表面光滑無毛,背面脈腋具有毛叢;中肋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 5~7 對;葉柄長 0.8~1.5 公分,光滑無毛;托葉作鞘狀癒合,闊卵形,先端銳尖。花 6~12 枚,白色,小型,開放時徑 0.4~0.6 公分,呈頭狀花序排列;常數枚花序叢生或呈繖形花序排列於枝條先端;花序長 1.5~3 公分,光滑無毛;花柄無,花萼淺鐘形,先端截短斷狀而有 5 淺齒裂;裂片三角形,長 0.1~0.15 公分,先端銳尖;花冠具短冠筒,長 0.4~0.45 公分,先端深 4 裂;裂片先端外側具有凸突,內側密生白色長毛;子房 2 室或不完全 4 室;柱頭短而作深 2 裂。果實為肉質核果聚合成聚合果;全體作不整齊球形,徑0.7~1.0 公分,成熟時呈橙紅色而至黑色,外有不規則凹溝;核果具分核 2~4;分核近三稜形,外側彎拱,具種子 1 顆;種子角質,棕色,與分核同形。花期 6~7 月,果熟期 10~11 月。本種與百眼藤(紅珠藤)植株形態、果實皆相似,惟葉片較大而長故又名『大百眼藤』。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6024030
羊角藤 |
‧拍攝地點: | 苗栗縣大湖鄉大窩破褲大石壁(106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