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耳葉馬兜鈴 更多耳葉馬兜鈴 |
‧英文名稱: | Ovalleaf Dutchmanspipe |
‧學名: |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isso Aristolochia tagala Champ. |
‧科名: |
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細辛屬(Asarum) |
‧別名: |
耳葉馬兜鈴(海南植物誌),卵葉馬兜鈴(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卵葉雷公藤、黑面防己(廣東),鎚果馬兜鈴(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
‧原產地: | 中國大陸廣東(茂名、陵水、澄邊)、廣西(防城、武鳴)、雲南(景洪、耿馬、景東),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日本及臺灣,生於海拔 6~2,000 公尺的闊葉林中。 |
‧分佈: | 臺灣產於恆春、香蕉灣、鵝鑾鼻、港口南部低海拔地區及蘭嶼等地。屏東之鵝鑾鼻港口一帶及臺東之蘭嶼,海拔 150 公尺以下之路旁、灌木(草)叢、低地森林及林緣為其生育地。 |
‧用途: | 1.蝴蝶食草:耳葉馬兜鈴為麝香鳳蝶、臺灣麝香鳳蝶、珠光鳳蝶、黃裳鳳蝶、紅紋鳳蝶及大紅紋鳳蝶之食草。2.藥用:性味:根:苦、辛、寒。效用:全株:袪風止痛,止痰化咳,清熱下氣,行氣利水,利濕消腫,平喘,解毒。治小便淋痛,水腫,風濕關節痛,疔瘡癰腫,瘰癧,胃痛,痢疾,肝炎,蛇傷,腹痛,熱瀉赤痢,筋骨痛,高血壓,疝氣,支氣管炎,癌症。 |
‧莖: |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長達 1 公尺以上,直徑 0.3~0.5 公分,其間有時具縊紋,外皮灰褐色,內面白色,粉質;莖無毛,乾後有明顯淺溝紋。 |
‧葉: |
葉紙質,卵狀心形或長圓狀卵形,長 8~12 公分,寬 4~14 公分,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深心形,兩側裂片近圓形,下垂,彎缺深 1~3 公分,邊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葉 5 條,側脈每邊約 3 條,向上略彎拱,近邊緣處互相連接;葉柄長 2.5~4 公分,無毛。 |
‧花: |
總狀花序,腋生,長 4~8 公分,有花 2~3 花;花梗纖細,長約 1 公分,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 0.3 公分,稍被短柔毛;花被長 4~6 公分,基部收狹呈柄狀,與子房連接處稍擴大,具關節,其上膨大呈球形,直徑 0.5~0.8 公分,向上急收狹成一長管,外面淺綠色,具脈紋,管口擴大呈漏斗狀,一側極短,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舌片長圓形,長 2~3 公分,寬 0.5~0.6 公分,頂端圓而具凸尖,初綠色,後暗紫色,具縱脈紋;花藥卵形,貼生於合蕊柱上,並單個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 0.5~0.6 公分,6 稜;合蕊柱頂端 6 裂;裂片頂端漸尖而鈍,向下延伸成 6 裂的圓環。花期 5~8 月。 |
‧果實: | 果實為蒴果,倒卵狀球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 3.5~5 公分,寬約 2~3.5 公分,具平行縱稜,近基部收狹,成熟時褐色,由基部向上 6 瓣開裂;果梗長 4~6 公分,下垂,常隨果分裂成 6 條;種子近心形或鈍三角形,長寬均約 0.8 公分,褐色,扁平,密佈疣點,邊緣具淺褐色膜翅。果期 10~12 月。 |
‧特性: |
耳葉馬兜鈴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常綠藤本,多年生植物。莖灰白色,枝青綠色,多年生的莖,有栓皮層,粗約 1 公分以上的莖開始有縱形深裂出現。葉闊卵或腎形,有時葉耳狀突出致葉形呈3裂片狀,5~7 脈之掌狀脈,上表面光滑,下表面有毛。花成總狀花序,花管直或微彎,長約 4~6 公分,頂端有淡紫色的舌狀花瓣,中間有 2~3 公分的長細管。果長橢圓形,有 6 稜,長約 5 公分,寬約 2 公分,乾熟剝落後像降落傘,種子桃心形,外緣有一層薄翅膜。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47001060
港口馬兜鈴(參考) |
‧拍攝地點: | 國立台中自然博物館植物園特展區(99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