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豆樹 | |||||||||||||||||||||
|
‧中文名稱: |
耳豆樹 更多耳豆樹 |
‧英文名稱: |
Elephant's Ear,Earpod Tree |
‧學名: |
Enterlobium cyclocarpum
(Jacq.) Griseb. |
‧科名: |
豆科(Leguminosea)合歡屬(Albizzia) |
‧別名: |
耳豆樹,紅皮象耳樹、圓莢果、象耳豆,環果番龜豆 |
‧原產地: |
原產南美洲及中美洲的古巴、牙買加及委內瑞拉。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沿海、江西、浙江南部引種栽培,世界熱帶地區各國多有引種栽培。台灣於 1928 年引進栽植。 |
‧分布: |
台灣中南部地區偶爾可見耳豆樹,尤其是中興大學興靠近忠明南路的側門有數棵大樹便相當壯觀,竹山台大下坪植物園亦可見。 |
‧用途: |
1.行道樹及庭園綠化樹種:耳豆樹生長迅速,枝葉廣展,樹冠濃密,可作行道樹及庭園綠化樹種。2.木材經久耐用:可供製家具、建築用。3.果可供食用,莢果作飼料。4.嫩枝可作綠肥。5.果及樹皮含單寧約15%,供硝皮或洗滌用;成熟的莢果亦供洗滌用。 |
‧莖: | 大喬木,高 18~35 公尺,徑常達 3 公尺,樹幹通直,樹皮褐色或灰褐色,小枝條直立或斜上昇,光滑無毛。 |
‧葉: |
羽狀複葉,有羽片 4~9 對,對生,長 15~25 公分,有小葉 20~30 對;小葉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1.6~1.8 公分,寬 0.4~0.5 公分,先端銳尖而有尖突,基部鈍,表面呈有綠色光澤,背面蒼白色而帶白粉狀,中肋兩邊不對稱:葉軸在每一羽片間具有腺點,小葉短柄或近似無柄。 |
‧花: |
花白色或淡黃色,常 8~10 枚聚合成頭狀花序;頭狀花序梗長 2~3 公分,花萼淡綠色,長 0.1~0.15 公分,先端 5 裂,裂片微小;花冠小形,雄蕊多樹,花絲白色,長 0.7~0.9 公分,挺出於花冠外。 |
‧果實: |
莢果扭曲呈耳狀,內面深凹,扁平,徑 8~10 公分,成熟時呈深褐色而有光澤,內有種子 10~13 枚;種子長卵形,長 1.5~2 公分,徑 0.7~0.9 公分,褐色而有光澤。果期 4~5 月。 |
‧特性: |
落葉大喬木,高 18~35 公尺;枝廣展,嫩枝、嫩葉及花序均被白色疏柔毛,小枝綠色,有明顯皮孔。托葉小,早落。羽片 (3)4~9 對;總葉柄長約 6 公分,通常在總葉柄上及最上二對羽片著生處有腺體 2~3 個;小葉 12~25 對,近無柄,鐮狀長圓形,長 0.8~1.4 公分,寬 0.3~0.6 公分,先端具小尖頭,基部截平,上面深綠色,被疏毛,下麵粉綠色,被疏毛;中脈靠近上邊緣。頭狀花序圓球形,直徑 1~1.5 公分,有花 10 餘朵,簇生或呈總狀花序式排列;花綠白色;花萼長 0.3 公分,與花冠同被短柔毛;花冠長 0.6 公分;雄蕊多數,基部合生成管。莢果彎曲成耳狀,直徑 5~7 公分,兩端渾圓而相接,熟時黑褐色,肉質,不開裂,每一莢果內有種子 10~20 顆;種子長橢圓形,長約 1.5 公分,棕褐色,質硬,有光澤。花期 4~6 月。這種身材可以儲藏大量的水分,類似非洲的猢猻木。再加上豆科植物常見的根瘤與落葉特性,耳豆樹可以生長在乾燥的環境。不過,也因為耳豆樹超強的適應力,他對生育環境要求不高。在中南美洲熱帶低地,疏林、落葉林,甚至潮濕的森林中都可以見到他高大的身影。 |
‧更多資料: |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二卷(增訂一版) 耳豆樹 p91 |
‧拍攝地點: |
竹山台大下坪植物園(111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