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葉星蕨

膜葉星蕨00.JPG
膜葉星蕨00
膜葉星蕨01.JPG
膜葉星蕨01
膜葉星蕨03.JPG
膜葉星蕨03
膜葉星蕨04.JPG
膜葉星蕨04
膜葉星蕨09.JPG
膜葉星蕨09
膜葉星蕨13.JPG
膜葉星蕨13
膜葉星蕨-葉正01.JPG
膜葉星蕨-葉正01
膜葉星蕨-葉正02.JPG
膜葉星蕨-葉正02
膜葉星蕨-葉背00.JPG
膜葉星蕨-葉背00
膜葉星蕨-葉背03.JPG
膜葉星蕨-葉背03
膜葉星蕨-孢子01.JPG
膜葉星蕨-孢子01
膜葉星蕨-孢子03.JPG
膜葉星蕨-孢子03
膜葉星蕨-孢子09.JPG
膜葉星蕨-孢子09
膜葉星蕨-孢子11.JPG
膜葉星蕨-孢子11
膜葉星蕨-孢子15.JPG
膜葉星蕨-孢子15
膜葉星蕨-孢子17.JPG
膜葉星蕨-孢子17
膜葉星蕨-孢子20.JPG
膜葉星蕨-孢子20
膜葉星蕨-孢子22.JPG
膜葉星蕨-孢子22
膜葉星蕨-孢子24.JPG
膜葉星蕨-孢子24
膜葉星蕨-孢子28.JPG
膜葉星蕨-孢子28
膜葉星蕨-孢子30.JPG
膜葉星蕨-孢子30

‧中文名稱:

膜葉星蕨                                     更多膜葉星蕨
‧英文名稱:  

‧學名:

Microsorium membranaceum (Don) Ching
Polypodium membranaceum Don
Polypodium membranceum Don
‧科名: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星蕨屬(Microsorium)
‧別名:

膜葉星蕨,薄葉金星蕨,大風草,爬山姜,斷骨粘,寶劍草,光石韋,雞腳蓮,巖姜七

‧原產地: 中國大陸、錫金、印度、不丹、尼泊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及台灣。
‧分佈: 台灣產在海拔 500~2,100 公尺以下的樹幹或牆縫中及林下谷地腐植質多,濕度高的的地方。
‧用途: 1.庭園造景綠化用。2.藥用:全草及根莖:苦,寒。入心、肝、腎、膀胱四經。效用:全草:清熱解毒,袪風除濕,活血,止血。利尿通淋、涼血止血、散瘀止痛。用治膀胱熱壅、小便不利、尿痛、尿頻、尿急、尿色黃赤。對血熱妄行所致吐血、衄血、咳血、尿血等,有一定療效。用治跌打損傷、瘀血留聚、局部青紫疼痛、或癰疽瘡癤、腫脹□紅、久不潰散。
‧莖: 附生或很少土生,植株高 50~80 公分;根狀莖橫走,粗壯,粗 0. 6~1.2 公分,密被鱗片;鱗片暗褐色,卵形至三角形,長 0.2~0.4 公分,寬 0.1~0.2 公分,漸尖頭,近全緣,粗篩孔狀,盾狀著生。

‧葉:

葉近生或近簇生;葉柄短,1~2 公分,粗約 0.5 公分,具稜,橫切面近三角形,禾稈色,基部被鱗片;葉片闊披針形至橢圓披針形,長 50~80 公分,中部最寬可達 14 公分,頂端漸尖,基部下延成狹翅,幾達葉柄基部,全緣或略呈波狀。葉乾後綠色,膜質或薄紙質;主脈下面隆起而有銳脊,側脈明顯,近平展,橫脈在每對側脈間有 4~6 條,在主脈兩側各構成 4~7 個近四邊形的大網眼,小脈在大網眼中聯結成小網眼,內藏小脈分叉。

‧花:

 
‧果實: 孢子囊群小,圓形,著生於葉片小脈連接處,不規則地散佈於側脈間;孢子囊隔絲通常為兩細胞,小而不明顯;孢子豆形,周壁具孔穴狀不規則褶皺。

‧特性:

附生或很少土生,植株高 50~80 公分;根狀莖橫走,粗壯,粗 0. 6~1.2 公分,密被鱗片;鱗片暗褐色,卵形至三角形,長 0.2~0.4 公分,寬 0.1~0.2 公分,漸尖頭,近全緣,粗篩孔狀,盾狀著生。單葉,散生;幾無葉柄;葉片長 50~100 公分,寬 3.5~12 公分,橢圓形,漸尖頭,向下變窄,下延至基部,全緣,具軟骨質葉緣,表面光滑,葉片薄紙質,側脈曲折且細,不達葉緣,網脈可見。孢子囊堆小而密,橢圓形,或不規則散生,無孢膜。
‧資料來源: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32012040 膜葉星蕨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169膜葉星蕨 p85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6(2) 卷 221 頁 PDF 膜葉星蕨
https://baike.baidu.com/item/膜葉星蕨 膜葉星蕨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膜葉星蕨 61 頁  92年10月

‧拍攝地點: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步道旁(1031208)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