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 | |||||||||||||||||||||
|
‧中文名稱: |
芋 更多芋 |
‧英文名稱: | Taro、Dasheen、Eddoe |
‧學名: |
Colocasia
esculenta
Schott |
‧科名: |
天南星科(Araceae) 芋屬(Colocasia) |
‧別名: |
芋(名醫別錄),芋頭(各地),水芋(廣東海南),芋岌、毛艿(指小塊莖)、毛芋(福建 福州),青皮葉、接骨草、獨皮葉(雲南南部),土芝、莒(古稱),蹲鴟(史記)、芋仔、芋艿、青芋、朱芋、土芝、白芋、早芋、母子芋、Sai-hui、Sarii(泰雅)、Bassa(排灣)。 |
‧品種: | (1)檳榔心芋 (2)麵芋 (3)子芋用品種 |
‧原產地: | 亞洲、印度、錫蘭、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印度和中國華南是原產中樞。 |
‧分佈: |
主要產地在屏東、雲林、台南、南投和台東縣等縣。 |
‧用途: | 1.食用:熱帶亞太地區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台灣是重要夏季蔬菜和山地居民主要食糧的一種。效用:性味:塊莖:甘、辛、平;葉:辛、涼;花:辛、平。效用:塊莖:消腫散結。治腫毒,乳癰,口瘡,牛皮癬,燙傷;芋梗:治瀉痢,腫毒;葉:止血,消腫解毒。治藥疹,瘡癬;花:治胃痛,吐血,痔瘡,脫肛。(醫p113-芋) |
‧莖: | 多年生濕生草本,塊莖通長卵形,常生多數小球莖,均富含澱粉,株高 60~150 公分。 |
‧葉: |
葉 2~3 枚或更多,葉柄長於葉片,長 20~90 公分,綠色;葉片卵形,長 20~50 公分,先端短尖或短漸尖,側脈 4 對,斜伸達葉緣,後裂片渾圓,合生長度達 1/2~1/3,彎缺較鈍,身 3~5 公分,基脈相交成 30° 角,外側脈 2~3,內側脈 1~2 條,不顯。 |
‧花: |
花序柄常單生,短於葉柄;佛燄苞長短不一,一般為 20 公分左右;管部綠色,長約 4 公分,粗 2~2 公分,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 17 公分,展開成舟狀,邊緣內卷,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 10 公分,短於佛燄苞;雌花序長圓錐狀,長 3~3.5 公分,下部粗 1.2 公分;中性花序長約 3~3.5 公分,細圓柱狀;雄花序圓柱形,長 4~4.5 公分,粗 0.7 公分,頂端驟狹;附屬器鑽形,粗不及 0.1 公分。花期 2~4 月(雲南)至 8~9 月(秦嶺)。 |
‧果實: | 漿果球形。 |
‧特性: |
芋為多年生草本塊莖性植物,芋頭富含澱粉,食用方法和馬鈴薯相仿,除煮食烤食外,尚可作甜點和芋仔冰的原料,風味甚佳。芋頭耐貯藏,山地居民多烤熟脫水後久藏。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32008041
芋 |
‧拍攝地點: | 后里區公館里、泰安里有大面積種植(10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