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 | |||||||||||||||||||||
|
‧中文名稱: | 苦參 |
‧英文名稱: | Lightyellow Sophora |
‧學名: | Sophora
flavescens Aiton Sophora flavescens Ait. Sophora flavescens ait. var. stenophylla Hay. Sophora flavescens Ait. var. stenophylla Hayata Sophora tetragonocarpa Hay. Sophora tetragonocarpa Hayata |
‧科名: | 豆科(Leguminosae)苦參屬(Sophora) |
‧別名: | 苦參『神農本草經』,水槐『本經』,菟槐、驕槐、地槐『別錄』,野槐、地槐、苦骨『綱目』,白莖地骨『新本草綱目』,青皮虎,菱果苦豆,山槐 |
‧原產地: | 西伯利亞至全中國、韓國、日本、台灣等地廣為分佈。 |
‧分佈: | 臺灣全境 500~1,500 公尺間之山野自生。 |
‧用途: | 1.藥用:根含苦參碱(matrine)和金雀花碱(cytisine)等,入藥有清熱利濕,抗菌消炎,健胃驅蟲之效,常用作治療皮膚瘙癢,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及便秘等症。本種的根可供藥用,即一般所稱的苦參,性質苦寒無毒,有堅陰、瀉火之效,用作健胃驅蟲藥,又可治神經性消化不良及習慣性便祕。性味:根:苦、寒。效用:根:清熱燥濕,補風殺蟲,利尿。治熱痢,便血,黃疸尿閉,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滴蟲性陰道炎。2.莖皮纖維可製織麻袋。3.種子可作農藥。 |
‧莖: | 草本或亞灌木,稀呈灌木狀,通常高 1 公尺左右,稀達 2 公尺。莖具紋稜,幼時疏被柔毛,後無毛。 |
‧葉: | 羽狀複葉長達 25 公分;托葉披針狀線形,漸尖,長約 0.6~0.8 公分;小葉 6~12 對,互生或近對生,紙質,形狀多變,橢圓形、卵形、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長 3~4(~6) 公分,寬 (0.5~)1.2~2 公分,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開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灰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中脈下面隆起。 |
‧花: | 總狀花序頂生,長 15~25 公分;花多數,疏或稍密;花梗纖細,長約 0.7 公分;苞片線形,長約 0.25 公分;花萼鐘狀,明顯歪斜,具不明顯波狀齒,完全發育後近截平,長約 0.5 公分,寬約 0.6 公分,疏被短柔毛;花冠比花萼長 1 倍,白色或淡黃白色,旗瓣倒卵狀匙形,長 1.4~1.5 公分,寬 0.6~0.7 公分,先端圓形或微缺,基部漸狹成柄,柄寬 0.3 公分,翼瓣單側生,強烈皺褶幾達瓣片的頂部,柄與瓣片近等長,長約 1.3 公分,龍骨瓣與翼瓣相似,稍寬,寬約 0.4 公分,雄蕊 10,分離或近基部稍連合;子房近無柄,被淡黃白色柔毛,花柱稍彎曲,胚珠多數。花期 6~8 月。 |
‧果實: | 莢果長 5~10 公分,種子間稍縊縮,呈不明顯串珠狀,稍四稜形,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成熟後開裂成4瓣,有種子 3~7 粒;種子長卵形,稍壓扁,深紅褐色或紫褐色。果期 7~10 月。 |
‧特性: |
全草質亞灌木,高 60~120 公分,莖枝淡綠色,具不規則縱溝,幼莖被黃色柔毛;根圓柱形,外皮黃色。奇樹羽狀複葉,互生,下具線狀形托葉,有小葉 11~15 枚,長 15~20 公分;小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滷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2~3 公分,寬 0.3~0.6 公分,基部緣或廣楔形,先端圓形或鈍尖,全緣,紙質,光滑無毛或僅在葉背葉脈上有短柔毛,表面暗綠色,背面蒼綠色,近似無柄或有短柄;葉柄密生灰色絹狀毛。花白色、粉紅色或黃色,多數,排列為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花序可長達 15~20 公分,被短毛,花梗在花萼下有關節;苞片線形,萼鐘狀,微斜,5 裂;花冠蝶形,旗瓣稍長,先端圓形反捲,翼瓣及龍骨瓣略短;雄蕊 10 枚,花絲離生,基部癒合;雌蕊 1 枚,子房上位,柄被毛,花柱纖細,柱頭圓形。莢果線形,圓筒狀,先端喙狀;內含有種子 3~7 粒,黑色,基部有殘存的花萼。春夏期間開花。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109030
苦參 |
‧拍攝地點: | 中寮百草谷(111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