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菩提樹
更多菩提樹 |
‧英文名稱: |
Botree,Bodhi,Peepul
Tree,Pipal Tree |
‧學名: |
Ficus
religiosa Linn. |
‧別名: |
印度菩提樹、思維樹、畢缽羅樹、神聖之樹、覺樹、道樹、道場樹、思維樹、佛樹、阿里多羅、丕葩拉樹、阿輸陀樹、印度波樹、金剛子、菩提子 |
‧科名: |
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
‧原產地: |
印度。 |
‧分布: |
台灣本島栽植極為普遍。 |
‧用途: |
1.庭園樹、行道樹、綠蔭樹:生長快速,樹冠寬闊,為良好之綠蔭樹種,頗適寺院寬闊大院之栽培,但根張粗大,不宜栽植於基地狹窄之處。。2.藥用:性味:根皮:澀、平;果:甘、淡、平。效用:根:治膽囊炎,梅毒,淋病;樹皮:收斂,化膿,消腫。治糖尿病;取汁漱口。治牙痛,固牙齦;果:發汗解熱,鎮靜,助消化。 |
‧莖: |
常綠喬木,株高
20
公尺以上,全株平滑,樹幹粗壯,挺直,具有多數分枝,樹冠成波狀圓形,非常優雅;樹枝粗壯挺直;小枝條水平伸展或懸垂,淡褐色,光滑無毛。 |
‧葉: |
單葉,互生,闊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
7~18 公分,寬 5~15
公分,先端銳尖後形成一長尾狀,尾狀約占葉片的 1/4 至
1/3,基部截斷狀,鈍圓或淺心形,全緣或略波狀緣,革質,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背面顏色較淡,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葉柄長
7~10
公分,綠色,光滑無毛;新葉紅褐色;托葉小,卵形,銳尖。 |
‧花: |
隱頭花序(隱花果)腋生,成對著生,長球形或稍帶扁球形,徑
0.8~1
公分,成熟時稍帶黃褐色再轉變為暗褐色;無花序梗;基部有苞片
3
枚,闊而擴展,革質;雌花、雄花及蟲癭花同在一花托內;雌花有花被片
5
枚,披針形,先端銳尖;子房圓形或卵形,外表平滑;花柱短,側生;柱頭圓;雄花少數,僅生長於花序的開口處(少數甚至無雄花),無柄;花被片
3
枚,闊卵形;雄蕊僅有一枚,花絲短。蟲癭花和雌花很類似,但子房具粗而長的柄,柱頭不為圓形。 |
‧果: |
隱花果無梗,腋生,雙生,扁球形,徑長
1.2~1.6
公分,成熟後表面會呈現許多暗紫色的斑點,基部有革質之苞片
3 片,並自然掉落。 |
‧特性: |
菩提樹的種小名
religiosa
乃為「神聖的」「宗教的」之意,為紀念釋迦牟尼於此樹下悟道而命名的,傳說在印度被稱為「聖樹」。此樹終年不凋,屬於常綠大喬木,但在本省由於氣候的關係,常有落葉的現象。菩提樹與榕樹具有相同的氣根。長葉柄心形的葉子,在尖端處常有長長的尾巴,是本種植物的特色。每年夏季七至八月時,枝幹上常有兩兩並生的扁球突起,即為菩提樹的隱花果,剖開觀察,可見內含許多顆粒狀的小花,成熟後表面會呈現許多暗紫色的斑點,並自然掉落。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08006260
印度菩提樹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三卷(增訂一版) 31. 菩提樹 p395
民850315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4) 35菩提樹
p40
台北南天出版社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1119印度菩提樹
p560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23(1) 卷 097 頁
PDF
菩提樹 https://baike.baidu.com/item/菩提樹/284802
菩提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菩提樹
菩提樹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印度菩提樹
92年10月167頁
|
‧拍攝地點: |
后里國中文明路舊校區(940429-1020719)。福建泉州開元寺(97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