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藤 | |||||||||||||||||||||
|
‧中文名稱: | 葛藤 |
‧英文名稱: | Kudzu,Kudzu-bean,Lobed Kudzuvine |
‧學 名: |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ssp. thomonii (Benth.) Ohasi & Tateishi Dolichos lobatus Willd. |
‧科 名: | 豆科(Fabaceae) 葛藤屬(Pueraria) |
‧別 名: | 葛(神農本草經),野葛(本草綱目),葛藤,乾葛、甘葛、葛麻藤、雞齊、鹿藿、黃巾、黃葛藤、甘葛、粉葛、割藤、台灣葛藤、山葛根、野葛、Kausu(泰雅)、Abauzyan(排灣) |
‧原產地: | 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及台灣。 |
‧分布: | 台灣全境平地原野或低海拔山地,最高可達 1,500 公尺,開闊地或多陽光的地方。桃園之楊梅,苗栗之銅鑼、西湖,臺中之后里,南投之竹山,嘉義之竹崎,屏東及花蓮等地有栽培。 |
‧用 途: | 1. 製藥原料:葛藤有粗大的地下根,可以製造「葛粉」是感冒藥「葛根湯」的原料,葛粉用於解酒。2. 食用:花可蒸食或煮食。嫩葉以沸水燙熟,再蘸調味料食用。3. 作飼料用:它的葉子也可當牲畜的飼料。4. 莖皮纖維供織布和造紙用:莖皮的纖維可織布,稱為「葛布」,古代應用甚廣,葛衣、葛巾均為平民服飾,葛紙、葛繩應用亦久。5.葛藤也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為崩塌地先驅植物,山野及沿海堤防上亦常見大量生長,能自成群落生長。6.藥用:性味:根:辛、苦、平。效用:根:清熱,透疹,生津止渴。治麻疹不透,吐血,消渴,口腔破潰;葉、藤莖、種子、花:解熱,鎮痛。葛根供藥用,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止瀉的功能,並能改善高血壓病人的項強、頭暈、頭痛、耳鳴等症狀。有效成分爲黃豆甙元(daidzein)、黃甙 (daidzin) 及葛根素 (puerarin)等。 |
‧莖: | 蔓性草本,根為塊根、粗厚,長時可達 1 公尺,厚則可達 15 公分,可食用或供藥用,莖細長,基部木質化,長可達 5~15 公尺,基部木質性,具有多數分枝,匍匐性或纏繞性,有褐色反曲的長剛毛。 |
‧葉: | 三出複葉,小葉菱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15~20 公分,寬 7~14 公分,先端銳尖或略呈短尾狀,基部鈍或略歪,全緣或 2~3 裂;頂生小葉最大,且有小葉柄,小葉柄長 1.5~2.5 公分,有毛茸,側生小葉柄且僅呈節狀的膨大;托葉卵狀披針形,長 1.5~2.5 公分,小葉托葉線形,長 0.5~0.8 公分。 |
‧花: | 花紫紅色、多數,呈密集的總狀花序,花序軸長 20~50 公分,密生黃白色毛茸,花萼基部的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 0.5~0.7 公分,早落;花萼長 0.7~1 公分,外面密生毛茸,上位花萼近似全緣,先端銳尖,最下位裂片長披針形,長 0.6~0.9 公分;蝶形花冠藍紫色或紫色,長 2~3 公分;萼片 5 齒裂,齒片披針形;旗瓣闊圓形,長 1.5~2.5 公分,先端鈍圓,基布有爪,紫紅色,中部以下有一黃色斑塊,其下有一小紫斑,翼瓣狹橢圓形,長 1.5~2 公分,基部單耳垂形,龍骨瓣長約 2 公分,單側耳垂形,均有細長的爪;雄蕊 10 枚,兩體(9+1);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花期 4~8 月。 |
‧果: | 果為莢果,線形,扁平,長 9~12 公分,寬 0.9~1.2 公分,密生黑褐色毛茸,內有種子 8~20 枚。果期 8~10 月。 |
‧特徵: | 多年生落葉性纏繞性藤本,塊根肥大,全株被褐色或赤褐色毛,長達 10 公尺以上。葉互生,三出複葉,總葉柄甚長,基部具小托葉 2 枚,頂生小葉柄較兩側小葉柄長,葉片菱狀卵形,長 10~20公分,寬 10~18 公分,基部圓形,先端急尖,常鈍狀波緣裂或全緣,側生小葉較小,偏橢圓形或偏菱狀橢圓形,外側淺裂或 2~3 波狀淺裂,葉片兩面皆被白色伏生短柔毛。。花期夏至秋季,排列成複總狀花序,花紫紅色,苞片較小苞片為長,翼瓣短於龍骨瓣。莢果線形、扁平,長 6~9 公分,寬 0.7~1 公分,密被黑褐色毛茸;種子卵圓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澤。但是攀緣蔓延迅速也常成為幼小林木的殺手。 |
‧更多資料: |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100/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99010
葛藤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泰安村如光山 (94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