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
薊罌粟
更多薊罌粟 |
‧英文名稱: |
Mexican
Poppy,Mexican Prickly Poppy,Flowering Thistle,Cardo or Cardosanto |
‧學名: |
Argemone
mexicana
L. |
‧科別: |
罌粟科(Papaveraceae)薊罌粟屬(Argemone) |
‧別名: |
老鼠竻(ㄌㄜˋ),薊罌粟(海南植物誌),刺罌粟(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老鼠怕『采藥錄』,黃花雞角刺,假阿片花刺、刺阿片刺 |
‧原產地: |
原產中美洲和熱帶美洲,在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沿岸經常逸生(?),在次大陸深入到西喜馬拉雅山區及尼泊爾。臺灣、福建、廣東沿海及雲南有逸生(?),很多省區有栽培。 |
‧分布: |
台灣在
1911
年由日本引進作為園藝觀賞植物,兩年後的 1913
年即有逸脫野生的首次紀錄,正式被發表歸化於台灣則是在
1932
年的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附屬植物園的年報中。她在台灣主要生長於南部恆春、台東和澎湖沿岸的沙土中,花期為春季左右。 |
‧用途: |
1.插花用花材:造型特殊,可作插花用花材。2.性味:全株:苦、涼,大毒。效用:全株:消腫利膽、袪痰、止瀉、止痛。外用:全草:治白濁、黃疸水腫;根:治慢性皮膚病;種子:發汗利水,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止癢,袪痰。治感冒,黃疸,水腫,疥癩,牙痛。有毒部位:種子。中毒症狀:口服種子油引起嘔吐、腹瀉、下肢水腫、全身皮膚有強烈疼痛感。 |
‧莖: |
一年生草本(栽培者常為多年生、灌木狀),通常粗壯,高
30~100
公分。莖具分枝和多短枝,疏被黃揭色平展的刺。 |
‧葉: |
基生葉密聚,葉片寬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
5~20 公分,寬 2.5~7.5
公分,先端急尖,基部楔形,邊緣羽狀深裂,裂片具波狀齒,齒端具尖刺,兩面無毛,沿脈散生尖刺,表面綠色,沿脈兩側灰白色,背面灰綠色;葉柄長
0.5~1
公分;莖生葉互生,與基生葉同形,但上部葉較小,無柄,常半抱莖。 |
‧花: |
花單生於短枝頂,有時似少花的聚繖花序;花梗極短。花芽卵形,長約
1.5 公分;萼片 2,舟狀,長約 1
公分,先端具距,距尖成刺,外面無毛或散生刺,花開時即脫落;花瓣
6,寬倒卵形,長 1.7~3
公分,先端圓,基部寬楔形,黃色或橙黃色;花絲長約
0.7 公分,花藥狹長圓形,長 0.15~0.2
公分,開裂後彎成半圓形至圓形;子房橢圓形或長圓形,長
0.7~1 公分,被黃褐色伸展的刺,花柱極短,柱頭 4~-6
裂,深紅色。 |
‧果實: |
蒴果長圓形或寬橢圓形,長
2.5~5 公分,寬 1.5~3 公分,疏被黃褐色的刺,4~6
瓣自頂端開裂至全長的 1/4~1/3。種子球形,直徑 0.15~0.2
公分,具明顯的網紋。花果期 3~10 月。 |
‧特徵: |
一年生草本,直立,高可達
1 公尺,全株灰白色。單葉,互生,無柄;葉片長 7~25
公分,寬 3~8
公分,長橢圓狀倒卵形或披針狀倒卵形,葉基羽狀裂,小針狀鋸齒緣。花無梗或具短花梗;花萼
3 片,綠色;花瓣長 2~3 公分,倒卵形,淡黃色(或鮮黃色),柱頭暗紅色,3~6
裂。果實為蒴果,長 2~4
公分,鈍形,具稜溝,被剛毛。花果期 3~10 月。薊罌粟屬(Argemone)植物中國大陸華北地區還栽培
2
種:大花薊罌粟A. grandiflora Sweet和白花薊罌粟A. platycerae
Link et Otto,
它們花瓣白色,先端平截,花柱明顯而區別於薊罌粟。大花薊罌粟苞片通常不在花下密聚,萼片先端成圓柱形、草質的距,蒴果狹紡錘形,無刺或僅在中部具刺,原產中美洲;白花薊罌粟苞片於花下密聚,萼片先端成三稜形的距,外面具刺,蒴果圓柱狀卵形,密被刺。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54001020
薊罌粟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 74老鼠竻 p80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084薊罌粟
p1042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32 卷 005 頁
PDF
薊罌粟
http://baike.baidu.com/view/463803.htm
薊罌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gemone_mexicana
Argemone
mexicana
http://entheology.com/plants/.../
Argemone
mexicana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薊罌粟
213頁 92年10月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公館里尾社莊民家前(1060303-1060320-106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