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枋竹 | |||||||||||||||||||||
|
‧中文名稱: | 蘇枋竹 |
‧英文名稱: | Alphonse Karr,Hedge Bambusa |
‧學 名: |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el CV. "Alphonsekarr" Young Bambusa multiplex forma alphonsokarri (Mitf.) Sasaki Bambusa multiplex (Lour.) Reauschel cv. Alphonse karr |
‧科 名: | 禾本科 ( Poaceae )蓬萊竹屬(Bambusa) |
‧別 名: | 蘇枋竹,七弦竹(台灣竹亞科植物之分類),蓬萊竹,花孝順竹、花竹、線竹(中國竹類彩色圖鑑),小琴絲竹(中國竹類植物圖志) |
‧原產地: | 日本 |
‧分布: | 栽培種,台灣海拔400公尺以下之公私有庭園均有栽植。 |
‧用 途: | 1. 觀賞:蘇枋竹又名七弦竹,其姿質秀麗,富園藝觀賞價值,常被種植在庭園中,作為庭園綠化美化植栽。2.竹材可製提燈、圓扇,是很好的竹編材料。3.防風或家園圍籬用:昔時人們喜歡種植在住家或農田、果園附近,作為圍籬以保護家園或防風。 |
‧莖: | 莖節細長叢生,稈高 6~10 公尺,直徑約 3~5 公分,圓筒形,有光澤,金黃色雜有綠色縱紋,稈肉厚 0.5~0.8 公分,橫隔壁向上凸出,節略凸起,節間長 20~70 公分,節上小枝叢生,稈幼時灰白,節間頂端密生褐色伏毛。 |
‧葉: | 籜外面無毛,無緣毛;籜耳小,有時不明顯;籜舌扁;籜葉長三角形。葉基圓,一邊密生緣毛,另一邊疏生或無緣毛,下表面被毛,平行細脈間無橫脈;葉耳卵形,被叢生褐毛;葉舌圓或平;葉鞘外面疏被毛。葉一簇 5~11 枚,廣披針形,長約 10~15 公分,寬約 1.2~2 公分,葉端具有棕色鬚毛。 |
‧花: | 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枝簇生於花枝各節,並在基部托有鞘狀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 3~6 公分;先出葉長 0.35 公分,具 2 脊,脊上被短纖毛;具芽苞片通常 1 或 2 片,卵形至狹卵形,長 0.4~0.75 公分,無毛,具 9~13 脈,先端鈍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 朵,中間小花為兩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 0.4~0.45 公分,無毛;穎不存在;外稃兩側稍不對稱,長圓狀披針形,長 1.8 公分,無毛,具 19~21 脈,先端急尖;內稃線形,長 1.4~1.6 公分,具 2 脊,脊上被短纖毛,脊間 6 脈,脊外有一邊具 4 脈,另一邊具 3 脈,先端兩側各伸出1被毛的細長尖頭,頂端近截平而邊緣被短纖毛;鱗被中兩側的2片呈半卵形,長 0.25~0.3 公分,後方的1片細長披針形,長 0.3~0.5 公分,邊緣無毛;花絲長 0.8~1.0 公分,花藥紫色,長 0.6公 分,先端具一簇白色畫筆狀毛;子房卵球形,長約 0.1 公分,頂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長約 0.1 公分的子房柄,柱頭3或其數目有變化,直接從子房頂端伸出,長 0.5 公分,羽毛狀。 |
‧果: | 成熟穎果未見。 |
‧特徵: | 蘇枋竹為蓬萊竹的一種,稈幼時灰白,節間頂端密生褐色伏毛。籜外面無毛,無緣毛;籜耳小,有時不明顯;籜舌扁;籜葉長三角形。葉基圓,一邊密生緣毛,另一邊疏生或無緣毛,下表面被毛,平行細脈間無橫脈;葉耳卵形,被叢生褐毛;葉舌圓或平;葉鞘外面疏被毛。蓬萊竹有 3 品種,為蘇枋竹,鳳凰竹及紅鳳凰竹。前者稈與枝為橘黃色帶綠色條紋;中間者之稈小,枝短,葉舌卵形被短毛;後者之稈與枝淡紅至淡黃色,並帶不規則深綠色條紋。蘇枋竹為栽培種,市蓬萊竹所產生的變異品種,在台南的開元寺有栽植,稱為「七弦竹」,據傳該竹為鄭成功的妃子所植。蘇枋竹在台灣於民國 91 年曾有開花的記錄。其特徵為:竹稈及枝條節間為橙黃色具深綠色縱條紋;稈籜表面黃綠色具黃白色條紋。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28017061 蘇枋竹 |
‧拍攝地點: | 后里鄉毘盧寺前(94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