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白及 | |||||||||||||||||||||
|
‧中文名稱: |
蘭嶼白及 |
‧英文名稱: | Nunyu Bletilla |
‧學名: |
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 f. kotoensis (Hayata) T. P. Lin |
‧科名: | 蘭科(Orchidaceae)白及屬(Bletilla) |
‧別名: | 蘭嶼白及 |
‧原產地: | 台灣固有植物,產於蘭嶼南部山區。 |
‧分佈: | 台灣產於蘭嶼南部山區。 |
‧用途: | 1.觀賞:喜日照,不擇土壤,花形、花色皆高雅怡人,可復育為野外坡地觀賞花卉並作為園藝觀賞植栽。2.藥用:性味:塊莖:苦、澀、微寒。效用:塊莖:斂肺止血,消腫生肌。治肺結核咯血,支氣管擴張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衄血。塊莖有補肺,清肺,收斂,止血,生肌之效。治肺傷,肺癰,矽肺,肺癆咳血,胃出血,肝硬化出血,大小便出血。外用治外科手術,婦產科手術,外傷出血,燙火傷等有止血生肌,一切瘡癤癰疽,白癬疥蟲。白及假球莖黏性強,主要化學成分為揮發油、黏液質及白及甘露聚糖( Bletillamannan ),可作為糊料、塗料、釀酒或開發為具有殺菌消炎、驅斑美白、抗皺防衰的天然化妝品。 |
‧莖: | 草本;植株通常變異甚大,通常高 20~60 公分;假球莖陀螺狀或類菱角狀,上面具荸薺似的環帶,常附生數個角錐狀小芽球,富粘性。 |
‧葉: |
葉生球莖上,常 4~7 枚,葉片廣線形至帶形,長 10~45 公分,寬 2~4 公分,縱褶折樣,基部延接鞘端,先端漸尖形,全緣,基部收狹成鞘併抱莖。 |
‧花: |
花序頂生,總狀花序具 (1-) 2~6 朵花;花序軸或多或少呈“之”字狀曲折;花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 1~1.3 公分,先端漸尖,開花時凋落;花葶纖細,直立,單枝或分枝,高 15~80 公分;花排列疏鬆,由下漸次開放;花萼窄橢圓形,先端尖;花冠白色,不完全展開;花瓣斜橢圓形,唇瓣 3 裂片,側裂片直立,斜的半圓形,圍抱蕊柱,先端稍尖或急尖,常伸達中裂片 1/3 以上;中裂片近圓形或近倒卵形,長 0.4~0.5 公分,邊緣微波狀,先端鈍圓,罕略凹缺;唇盤上具 5 條黃色縱脊狀褶片;褶片從基部至中裂片上面均為波狀,稜脊近基部為黃色,唇盤先端呈白色;子房圓柱形,扭轉,長 0.8~1.2 公分。花期 6~8 月。 |
‧果實: | 蒴果長橢圓形,長 2~2.5 公分,外部有 6 條紫色縱稜脊。果期 8~11 月。 |
‧特性: |
台灣有兩種白及:台灣白及與蘭嶼白及。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在於花色,台灣白及的花-白色帶有粉紅色;蘭嶼白及-花色白,唇瓣具黃色龍骨,葉片更大更寬。蘭嶼白及為地生蘭,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假球莖,徑約 1 公分,球形或陀螺形,全株高 20~60 公分,冬天莖葉會枯萎脫落,但假球莖宿存在土壤中過冬。葉 4~7 枚;從球莖上長出;葉片長 10~30 公分,寬 0.7~3 公分,線形,彎曲狀,革質。花序為總狀花序,頂生,花序軸長 15~40 公分,紫色,散布小斑點;苞片長 1~1.5 公分,寬約 0.7 公分,卵形至披針形;花不完全開放,白色;花萼長 1.5~2 公分,寬 0.4~0.6 公分,披針形或窄橢圓形,先端銳;花瓣長 1.5~2 公分,寬 0.3~0.5 公分,歪斜橢圓形,先端銳;唇瓣長 1.2~1.5 公分,寬約 0.8 公分,3 裂,側裂片小,先端銳,中裂片心形,邊緣呈微波狀,唇盤上具 4~5 條黃色稜脊,稜脊近基部為黃色,唇盤先端呈白色;蕊柱長 1~1.3 公分,細長,捲曲。果實為蒴果,長約 2.5 公分,長橢圓形,外部有 6 條紫色縱稜脊。花期 3~6 月。 |
‧參考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642015011
蘭嶼白及 |
‧拍攝地點: | 豐原民家栽培(108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