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觀音座蓮

蘭嶼觀音座蓮-葉芽4.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芽4
蘭嶼觀音座蓮-葉芽3.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芽3
蘭嶼觀音座蓮-葉足0.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足0
蘭嶼觀音座蓮-葉足2.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足2
蘭嶼觀音座蓮-葉足1.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足1
蘭嶼觀音座蓮-葉芽0.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芽0
蘭嶼觀音座蓮0.jpg
蘭嶼觀音座蓮0
蘭嶼觀音座蓮-葉8.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8
蘭嶼觀音座蓮-葉7.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7
蘭嶼觀音座蓮-葉5.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5
蘭嶼觀音座蓮-葉4.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4
蘭嶼觀音座蓮-葉3.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3
蘭嶼觀音座蓮-葉2.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2
蘭嶼觀音座蓮-葉0.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0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4.jpg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4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3.jpg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3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2.jpg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2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1.jpg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1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0.jpg
蘭嶼觀音座蓮-孢子0
蘭嶼觀音座蓮1.jpg
蘭嶼觀音座蓮
1
蘭嶼觀音座蓮-葉9.jpg
蘭嶼觀音座蓮-葉9

‧中文名稱:

蘭嶼觀音座蓮                        更多蘭嶼觀音座蓮
‧英文名稱: Palmiform Angiopteris

‧學名:

Angiopteris palmiformis (Cav.) C. Chr.
Angiopteris angustifolia Presl
Angiopteris d'urvilleana de Vriese
Clementea palmiformis Cav.
‧科名: 觀音座蓮科(Marattiaceae)觀音座蓮屬(Angiopteris)
‧別名: 蘭嶼觀音座蓮
‧原產地: 菲律賓、泰國、大溪地、琉球群島南端及臺灣的蘭嶼全島。
‧分佈: 臺灣原生於蘭嶼全島,在小溪兩旁之山壁或潮濕之小徑旁著生。臺灣在蘭嶼普遍可見,恆春半島則有零星分布。
‧用途: 1.觀賞用:其一、二年生之植株可盆栽作為觀葉植物,三年生以上之植株可植於水或小溪旁,因其植株甚為繁茂、美觀,為造景不可多得的材料。2.莖內的澱粉可為製酒原料:塊莖內含澱粉,在國外有些人用親緣種塊莖內的澱粉製酒。
‧莖: 植株高度可達 3~4 公尺高,莖為塊莖,根粗,莖短、肥大,完全露出土面,塊莖內含澱粉,布滿葉足與托葉形成的塊莖組織。

‧葉:

幼葉一回,捲旋成熟葉二回,葉大,長可達 3~4 公尺,為二回羽狀複葉,柄上有關節,小羽片狹長形,基部膨大,形成葉枕(pulvinus)末端漸尖,寬約 1 公分,邊緣有圓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長,幾乎接近中肋,用手摸之不刺人;游離脈,至多具一分叉點,多少具由葉肉生成或葉緣伸出之假脈及回脈(recurrent veins)。

‧花:

 
‧果實: 孢子生於葉背近葉緣處,成群集生,褐色,呈屈折迴繞排列。

‧特性:

大型蕨類,植株高度可達 3~4 公尺高,莖為塊莖,根粗,莖短、肥大,完全露出土面,塊莖內含澱粉,布滿葉足與托葉形成的塊莖組織。幼葉一回,捲旋成熟葉二回,葉大,長可達 3~4 公尺,為二回羽狀複葉,柄上有關節,小羽片狹長形,基部膨大,形成葉枕(pulvinus)末端漸尖,寬約 1 公分,邊緣有圓鋸齒,且每一脈對應一齒,回脈長,幾乎接近中肋,用手摸之不刺人;游離脈,至多具一分叉點,多少具由葉肉生成或葉緣伸出之假脈及回脈(recurrent veins)。孢子生於葉背近葉緣處,成群集生,褐色,呈屈折迴繞排列。本種與觀音座蓮差別在於回(迴)脈延伸至中肋,觀音座蓮回脈只延伸 1/2 至 1/3 處,葉軸基部有窄形鱗片,葉片、羽片基部,或幼葉葉柄上具腫大葉枕。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107001020 蘭嶼觀音座蓮
郭城孟 蕨類圖鑑   
蘭嶼觀音座蓮 73頁  遠流台灣館 編 2005年11月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0051蘭嶼觀音座蓮 p26 國立編譯館主編

‧拍攝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蘭嶼區(960423)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