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草

蝙蝠草1.JPG
蝙蝠草
1
蝙蝠草2.JPG
蝙蝠草2
蝙蝠草3.JPG
蝙蝠草3
蝙蝠草4.JPG
蝙蝠草4
蝙蝠草5.JPG
蝙蝠草5
蝙蝠草6.JPG
蝙蝠草6
蝙蝠草7.JPG
蝙蝠草7
蝙蝠草8.JPG
蝙蝠草8
蝙蝠草9.JPG
蝙蝠草9
蝙蝠草10.JPG
蝙蝠草10
蝙蝠草11.JPG
蝙蝠草11
蝙蝠草12.JPG
蝙蝠草12
蝙蝠草13.JPG
蝙蝠草13
蝙蝠草14.JPG
蝙蝠草14
蝙蝠草15.JPG
蝙蝠草15
蝙蝠草16.JPG
蝙蝠草16
蝙蝠草17.JPG
蝙蝠草17
蝙蝠草18.JPG
蝙蝠草18
蝙蝠草19.JPG
蝙蝠草19
蝙蝠草20.JPG
蝙蝠草20
蝙蝠草21.JPG
蝙蝠草21

‧中文名稱:

蝙蝠草

‧英文名稱:

Evening Christia,Bat Plant

‧學名:

Christia vesteritilionis (L. f.) Bahn  f.
Christia vesteritilionis (L. f.) Desv.
‧科名: 豆科(Fabaceae)蝙蝠草屬(Christia)
‧別名: 蝙蝠草(海南植物志),月見羅藟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雷州蝴蝶草,飛錫草(海南)蝴蝶荳木、蝴蝶草、飛機草
‧原產地: 熱帶亞洲,中國廣西廣東、海南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全世界熱帶地區均有分布。臺灣於近年引進種植。多生於曠野草地、灌叢中、路旁及海邊地區。
‧分佈: 1.園藝觀賞或藥用栽培,很少見。 2.藥用:全草供藥用,治肺結核、蟲蛇咬傷;葉外敷爲跌打接骨藥。
‧用途: 1.藥用:主治跌打損傷、支氣管炎、扁桃腺炎、肺結核、癰瘡腫毒、毒蛇咬傷、小兒驚風、月經不調。
‧莖: 灌木,高 60~120 公分,莖直立,具有多數枝條;小枝條細長,常帶有毛茸,斜上昇狀

‧葉:

頂生小葉寬為長的 4~8 倍,蝴蝶形,長 0.5~2 公分,寬 4~8 公分,暗綠色,有時為淡綠色帶有淡色斑塊,表面帶有紫色的色澤,延著中肋顏色較淡;側生小葉(有些葉片缺側生小葉)闊倒卵形,長 0.5~1.5 公分,寬 0.8~2.5 公分

‧花:

花多數,淡黃色而在旗瓣基部有紫色斑塊,呈直立或斜上昇的圓錐花序,花序長 5~40 公分,有短鉤毛及普通長毛;花梗於授粉時長 0.15~0.25 公分,後則為 0.3~0.4 公分;花萼授粉時長 0.45~0.6 公分,後 0.8~1.1 公分,旗瓣闊圓形,長 0.6~0.8 公分,淡紫色,翼瓣顏色較淡,上部邊緣為紫色花期 3~5 月。
‧果實: 果實為莢果,莢果 2~6 節,光滑無毛或疏生毛茸;種子圓球形,棕褐色,熟黑。果期 10~12 月。

‧特性:

蝙蝠草不是草,以其葉形像蝙蝠及蝴蝶而命名。莖細長柔軟,木質;分枝多。葉子棕褐色,有翼葉兩片,主葉一片,像一隻展翅的蝙蝠,故名蝙蝠草,主葉寬 5~10 公分,又像展翅的蝴蝶,故又名蝴蝶草。為多年生直立草本,高 60~120 公分。常由基部開始分枝,枝較纖細,上部略被灰色柔毛。葉通常為單小葉,稀有 3 小葉;托葉刺毛狀,長 0.5~0.6 公分,脫落;葉柄長 2~2.5 公分,被稀疏短柔毛;小葉近革質,灰綠色,頂生小葉菱形或長菱形或元寶形,長 0.8~1.5 公分,寬 5~9 公分,先端寬而截平,近中央處稍凹,基部略呈心形,側生小葉倒心形或倒三角形,兩側常不對稱,長 0.8~1.5 公分,寬 1.5~2.0 公分,先端截平,基部楔形或近圓形,上面無毛,下面稍被短柔毛,側脈每邊 3~4 條,平展,網脈在下面不明顯;小葉柄長 0.1 公分。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時組成圓錐花序,長 5~15 公分,被短柔毛;花梗長 0.2~0.4 公分,被灰色短柔毛,較萼短;花萼半透明,被柔毛,花後增大,長 0.8~1.2 公分,網脈明顯,5 裂,裂片三角形,約與萼筒等長,上部 2 裂片稍合生;花冠黃白色,不伸出萼外。莢果有莢節 4~5,橢圓形,莢節長 0.3 公分,寬 0.2 公分,成熟後黑褐色,有網紋,無毛,完全藏於萼內。花期 3~5 月,果期 10~12 月。
‧更多資料: 應紹舜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二卷(增訂一版) 3.蝴蝶荳木 p363
中國植物誌第 41 卷 082 頁  PDF
蝙蝠草
https://baike.baidu.com/item/蝙蝠草/4786433   蝙蝠草
‧拍攝地點: 中國醫藥院台中校區(94年9月4日)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