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菜 | ||||||||||||||||||
|
‧中文名稱: |
角菜 |
‧英文名稱: | White Mugwort |
‧學名: |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ich ex Dc. |
‧科名: | 菊科(Asteraceae)艾屬(Artemisia) |
‧別名: | 角菜,甜菜、珍珠菜、真珠菜、香芹菜、皇帝菜、角菜(台灣),鴨腳艾(生草藥性備要),四季菜、野勒菜『廣西植志』,雞甜菜(陸川本草),鴨腳菜甜艾『南寧藥物志』,珍珠菊、土鰍菜『福建中草藥』,劉寄奴『廣西』,白苞蒿『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秦州菴閭子(政和本草),四季菜(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白花蒿(海南植物志),廣東劉寄奴、甜菜子(福建、浙江、廣東、廣西),野芹菜、白花艾、鴨腳菜(湖南、廣西),珍珠菊(江西),土三七、肺癆草、野紅芹菜、白米蒿(四川),紅姨媽菜(貴州),乳白艾、香甜菜、納艾香、鴨掌艾 |
‧原產地: | 亞洲南部。中國大陸及東南部地區;常被作蔬食栽培。 |
‧分佈: | 台灣北部、中部栽植較普遍,以新竹、苗栗一帶栽植較多。 |
‧用途: | 1.食用:嫩葉及葉柄可食;葉子帶有一股淡菊花風味,營養價值高,在夏天採收嫩莖或葉片細切煮湯,為一道清涼又退火之美餚。 2.藥用:性味:全草:甘、微苦、平。效用味:全草:理氣,活血,調經,利濕,解毒,消腫。治月經不調,經閉,慢性肝炎,肝硬化,水腫,帶下,癮疹,腹脹,疝氣。 |
‧莖: | 莖色因品種而異(目前已知有綠莖及赤莖兩種),莖基部叢生,幼株高約 20~30 公分,老株可長至 120 公分左右,莖部老化後呈半木質化,表面粗糙,有縱根,全株無毛,具短直立莖,有微刺。 |
‧葉: |
葉綠色,互生,三角狀二回羽狀裂葉,有葉柄,葉緣有齒狀缺刻;每片葉 腋會抽出腋芽,並發育為新枝條,節間長 3~10 公分,一般有三片小葉 ,頂葉最大,深裂為三,各裂葉片先端為尖形,葉緣鋸齒狀。 |
‧花: |
頭狀花序長圓形,直徑 0.15~0.25(~0.3) 公分,無梗,基部無小苞葉,在分枝的小枝上數枚或 10 餘枚排成密穗狀花序,在分枝上排成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端組成開展或略開展的圓錐花序,稀為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半膜質或膜質,背面無毛,外層總苞片略短小,卵形,中、內層總苞片長圓形、橢圓形或近倒卵狀披針形;雌花 3~6 朵,花冠狹管狀,簷部具 2 裂齒,花柱細長,先端 2 叉,叉端鈍尖;兩性花 4~10 朵,花冠管狀,花藥橢圓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 2 叉,叉端截形,有睫毛。 |
‧果實: | 瘦果橢圓形,長約 0.15 公分。果期 10~12 月。 |
‧特性: |
角菜為菊科艾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莖色因品種而異(目前已知有綠莖及赤莖兩種),莖基部叢生,幼株高約 20~30 公分,老株可長至 120 公分左右,莖部老化後呈半木質化,表面粗糙,有縱根,全株無毛,具短直立莖,有微刺。葉綠色,互生,三角狀二回羽狀裂葉,有葉柄,葉緣有齒狀缺刻;每片葉 腋會抽出腋芽,並發育為新枝條,節間長 3~10 公分,一般有三片小葉 ,頂葉最大,深裂為三,各裂葉片先端為尖形,葉緣鋸齒狀。秋季開乳白色小型頭狀花,花序卵圓形,無梗,密生成穗狀,組合成圓錐花序;總苞鐘狀卵形,苞片 3~4 層,棕色或黃白色,卵形至橢圓形,邊緣寬膜質;花雜性,外層雌花,淺黃色,長約 0.2 公分;中央兩性花,均為管狀花,長 0.25 公分;雄蕊 5 枚;柱頭 2 裂;具芳香味。瘦果。角菜葉綠色,互生,羽狀中裂,有葉柄,但複葉中之小葉無葉柄,葉緣有粗鋸齒狀之缺刻,呈長角形,故名「角菜」。莖節部位發根力甚強,溼度高時可長出整團根群,故容易以分株或扦插方式繁殖。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13110 角菜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東勢林場植栽區(96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