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葉藜

變葉藜01.JPG
變葉藜01
變葉藜02.JPG
變葉藜02
變葉藜04.JPG
變葉藜04
變葉藜-莖00.JPG
變葉藜-莖00
變葉藜05.JPG
變葉藜05
變葉藜-花序00.JPG
變葉藜-花序00
變葉藜-花序01.JPG
變葉藜-花序01
變葉藜-葉01.JPG
變葉藜-葉01
變葉藜-葉02.JPG
變葉藜-葉02
變葉藜-葉03.JPG
變葉藜-葉03
變葉藜-葉04.JPG
變葉藜-葉04
變葉藜-葉07.JPG
變葉藜-葉07
變葉藜-葉08.JPG
變葉藜-葉08
變葉藜-葉10.JPG
變葉藜-葉10
變葉藜-實00.JPG
變葉藜-實00
變葉藜-實03.JPG
變葉藜-實03
變葉藜-實07.JPG
變葉藜-實07
變葉藜-種子01.JPG
變葉藜-種子01
變葉藜-種子02.JPG
變葉藜-種子02
變葉藜-種子06.JPG
變葉藜-種子06
變葉藜-種子07.JPG
變葉藜-種子07

中文名稱:

變葉藜                                             更多變葉藜
英文名稱: Acuminate Goosefoot

學名:

Chenopodium acuminatum Willd. subsp. virgatum (Thunb.) Kitam.
Chenopodium acuminatum auct. non Willd: Cheng
Chenopodium acuminatum Willd.
Chenopodium acuminatum Willd. subsp. virgatum (Thunb.) Kitamura
Chenopodium virgatum Thunb.
‧科名: 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屬(Chenopodium)
別名: 變葉藜,舌頭草,細葉藜,圓葉藜
原產地: 日本、琉球及台灣。
分佈: 分布在海邊沙灘與防風林邊緣,或是沿海空曠的荒廢地。 春天萌芽,在夏季中生長最快數量也最多,並在短時間內開花結果。結果後植株枯萎,因此秋冬時節少見。
用途: 1.食用:幼苗、嫩莖葉和花穗均是可口的野菜來料理,可炒食或煮湯,亦可醃清漬。
2.藥用:性味:根、全草:甘、平,有小毒。效用:全草:治風濕頭痛,四肢脹痛。
莖: 草本,全株無毛,莖直立,多分枝,綠色,革質但較硬,高 30~50 公尺。

葉:

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0.2~1 公分;葉片長 1.5~3 公分,寬 0.2~0.5 公分,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基楔形,葉尖銳尖,葉緣為全緣。

花:

花序為穗狀花序;花密生,細小,多數,黃綠色,無梗;花萼 5 深裂,裂片卵形;雄蕊 5 枚;花柱 2 枚。花期 1~5 月。
果實: 果實為胞果,扁球形,被宿存萼片所包被;種子 1 粒,黑色,光滑。果期 3~9 月。

特性:

葉子短小肥厚像舌頭,因此有個外號「舌頭草」。因其葉形多變,不易辨認,故被稱為「變葉藜」。變葉藜為草本植物,全株無毛,莖直立,多分枝,綠色,革質但較硬,高 30~50 公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0.2~1 公分;葉片長 1.5~3 公分,寬 0.2~0.5 公分,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基楔形,葉尖銳尖,葉緣為全緣。花序為穗狀花序;花密生,細小,多數,黃綠色,無梗;花萼 5 深裂,裂片卵形;雄蕊 5 枚;花柱 2 枚。果實為胞果,扁球形,被宿存萼片所包被;種子 1 粒,黑色,光滑。台灣多分布在海邊沙灘與防風林邊緣,或是沿海空曠的荒廢地。 春天萌芽,在夏季中生長最快數量也最多,並在短時間內開花結果。結果後植株枯萎,因此秋冬時節少見。通常可作為馬鞍藤生態群落與其他生態群落交會帶的指標植物,為後灘植物,偶爾存在於水芫花優勢群落向內陸分怖的末端處。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325003011 變葉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192變葉藜p1096 國立編譯館主編
陳玉峰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植被
變葉 p96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1985)
鄭元春 臺灣的海濱植物
變葉藜 p100 台灣渡假出版社

中國植物誌 第 25(2) 卷 086 頁 PDF 尖頭葉
https://baike.baidu.com/item/ 尖頭葉 尖頭葉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圓葉藜 92年10月184頁

拍攝地點 台中清水高美濕地堤岸旁(1080521)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