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 | |||||||||||||||||||||
|
‧中文名稱: |
豆薯 更多豆薯 |
‧英文名稱: | Wayaka Yambean |
‧學名: |
Pachyrhizus
erosus (L.) Urban Dolichos erosus L. Pachyrhizus angulatus Rich. ex DC. Prodr. Pachyrhizus bulbosus (Linn.) Kurz. |
‧科名: | 豆科(Legumen)豆薯屬(Pachyrhizus) |
‧別名: | 豆薯(臺灣植物名錄),沙葛(廣東、廣西),地瓜(雲南、貴州),涼薯(湖南),番葛(廣東),三角薯,田薯,葛薯,葛瓜,土瓜,地蘿蔔,土蘿蔔,草瓜茹『陸川本草』 |
‧原產地: | 熱帶美洲,台灣於早年引進(約 1910 年代)。 |
‧分佈: | 台灣地區栽培於全島各地,┼台南、高雄為主要生產產地;採收其塊根,作為蔬菜及藥用。 |
‧用途: | 1.蔬菜及藥用:採收其塊根,作為蔬菜及藥用,塊根可生食或熟食。種子含魚藤酮(rotenone)可作殺蟲劑,防治蚜蟲有效。2.藥用:性味:塊根:甘、微涼;種子有毒。效用:塊根:生津止渴,清暑,降壓,解酒毒。治熱病口渴,中暑,高血壓症,慢性酒精種毒,酒醉口渴;花:解酒毒。治酒毒煩渴,腸風下血;種子:有毒。治疥癬,癰腫;外用治頭蝨。 |
‧莖: | 多年生藤本狀草本,莖細長,匍匐於地面,長 2~5 公尺,有逆向的長毛,具有多數分枝;主根紡錘形或扁球形、碟形,肉質,徑 20~30 公分,表皮呈黃褐色,易剝落。 |
‧葉: |
頂生小葉菱狀或闊卵形,長 7~20 公分,寬 6.3~20 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近似楔形,表裏兩面皆疏生毛茸,全緣或淺裂狀或粗鋸尺,側生小葉歪卵形,較小;葉軸長 8.5~16 公分(含葉柄長 7.5~12 公分)。 |
‧花: |
花多數,常數枚叢生於結節上,呈腋生伸長的總狀花序,花序單生或 2~4 枚叢生,長 20~60 公分,帶有褐色毛茸,花梗長 0.5~0.6 公分;萼筒長 0.5~0.6 公分,上唇與萼筒等長,其他裂片較短,外面密生短毛茸;花冠藍紫色,光滑無毛,旗瓣長 1.6~2 公分,基部有一綠色斑塊,翼瓣基部有細長突出物;雄蕊二體(9+1),對旗瓣的 1 枚離生;子房被淺黃色長硬毛,花柱彎曲,柱頭位於頂端以下的腹面。花期 8~9 月。 |
‧果實: | 莢果扁平,長 6~12 公分,有毛茸,內有種子 4~9 枚。果期 11~12 月。 |
‧特性: | 豆薯為豆類而根如薯塊而得名,粗壯、纏繞、草質藤本,稍被毛,有時基部稍木質。根塊狀,紡錘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徑在 20~30 公分左右,肉質。羽狀複葉具 3 小葉;托葉線狀披針形,長 0.5~1.1 公分;小托葉錐狀,長約 0.4 公分;小葉菱形或卵形,長 4~18 公分,寬 4~20 公分,中部以上不規則淺裂,裂片小,急尖,側生小葉的兩側極不等,僅下面微被毛。總狀花序長 15~30 公分,每節有花 3~5 朵;小苞片剛毛狀,早落;萼長 0.9~1.1 公分,被緊貼的長硬毛;花冠淺紫色或淡紅色,旗瓣近圓形,長 1.5~2.0 公分,中央近基部處有一黃綠色斑塊及 2 枚胼胝狀附屬物,瓣柄以上有 2 枚半圓形、直立的耳,翼瓣鐮刀形,基部具線形、向下的長耳,龍骨瓣近鐮刀形,長 1.5~2 公分;雄蕊二體(9+1),對旗瓣的 1 枚離生;子房被淺黃色長硬毛,花柱彎曲,柱頭位於頂端以下的腹面。莢果帶形,長 7.5~13 公分,寬 1.2~1.5 公分,扁平,被細長糙伏毛;種子每莢 4~9 顆,近方形,長和寬 0.5~1.0 公分,扁平。花期 8~9 月,果期 11~12 月。 |
‧更多資料: |
https://plant.tesri.gov.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09085010
豆薯 |
‧拍攝地點: | 后里區墩南里枋寮路邊(106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