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草 | |||||||||||||||||||||
|
‧中文名稱: |
豬草 更多豬草 |
‧英文名稱: |
Common Ragweed |
‧學 名: |
Ambrosia
elatior L.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var. elatior (L.) Descourt. Ambrosia chilensis Hook. & Arn. Ambrosia elata Salisb. Ambrosia glandulosa Scheele Ambrosia monophylla (Walter) Rydb. Ambrosia paniculata Michx. Iva monophylla Walter |
‧科 名: |
菊科(Asteraceae)豬草屬(Ambrosia) |
‧別 名: |
豬草,艾葉破布草、美洲豬草、豚草、瘤果菊 |
‧原產地: |
分佈北美,台灣近年來零星發現。 |
‧分布: |
豬草主要分布於台灣本島西北部地區,包括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及苗栗縣,且有向東北擴散的趨勢。常見於低海拔開闊的荒地,且多數集中於海邊,在濱海地區、路旁、曠野,常可見到龐大的豬草族群。臺灣僅於中北部沿海地區零星分佈,金門縣則普遍發生。 |
‧用 途: |
1.藥用:性味:葉:苦、寒。效用:葉:治蚊蟲咬傷及感染,花粉過敏,腹部痙攣,便秘,嘔吐,肺炎和發燒;根:治月經失調。 |
‧莖: |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 20~150 公分;莖直立,上部有圓錐狀分枝,有稜,被疏生密糙毛。 |
‧葉: |
下部葉對生,具短葉柄,二至三回羽狀裂;葉片長 3~12 公分,上表面疏被短毛,下表面被短毛,有明顯的中脈,上面深綠色,被細短伏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綠色,被密短糙毛;上部葉互生,無柄,羽狀分裂。 |
‧花: |
頭狀花序呈總狀排列,上部為雄性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卵形,徑 0.4~0.5 公分,具短梗,下垂;總苞片合生,具腺點;雄頭狀花在枝端密集成總狀花序。總苞寬半球形或碟形;總苞片全部結合,無肋,邊緣具波狀圓齒,稍被糙伏毛。花托具剛毛狀托片;每個頭狀花序有 10~15 個不育的小花;花冠淡黃色,長 0.2 公分,有短管部,上部鐘狀,有寬裂片;花藥卵圓形;花柱不分裂,頂端膨大成畫筆狀。雌頭狀花序無花序梗,在雄頭花序下面或在下部葉腋單生,或 2~3 個密集成團繖狀,有 1 個無被能育的雌花,總苞閉合,具結合的總苞片,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 0.4~0.5 公分,寬約 0.2 公分,頂端有圍裹花柱的圓錐狀嘴部,在頂部以下有 4~6 個尖刺,稍被糙毛;花柱 2 深裂,絲狀,伸出總苞的嘴部。花期 8~9 月。 |
‧果: |
瘦果倒卵形,無毛,藏於堅硬的總苞中。果期 9~10 月。 |
‧特徵: |
豬草又名豚草,原產於北美洲,是一種適應力極強,生長旺盛的雜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 30~150 公分,多分枝,被短柔毛。單葉對生或互生,二至三回羽狀裂;葉片長 3~12 公分,上表面疏被短毛,下表面被短毛。頭狀花序呈總狀排列,上部為雄性頭狀花,呈下垂狀,下部為雌性頭狀花,數目較少;總苞片合生,具腺點。總苞與瘦果合生,具瘤狀突起。花期 8~9 月,果期 9~10 月。擴散機制:種子及花粉細小,可隨風擴散;種子亦可藉由鳥類、水流傳播。 |
‧更多: |
豬草每年 7~8 月份開花,雌雄花同株,但雄性頭花圓錐形,總狀排列於莖頂,雌性花腋生於雄性頭花花序下方,開花時放出黃色霧狀花粉,可引發枯草熱、花粉症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和過敏疾病等。每株每年可生 7~10 萬枚種子,隨風飄揚,種子具有 30~40 年的生命力,即使在貧瘠乾旱的土地也能生長。在抗日戰爭期間,豚草的種子隨著日本軍隊的馬飼料傳播到中國和亞洲大陸,已經開始泛濫,由於其極強的生命力,可以遮蓋和壓抑土生植物,造成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農業減產,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營養,花粉造成空氣污染,是一種有害植物。目前在中國東部,從東北到江南都發現豚草的入侵。尚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清除。有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豚草會產生更多的種子,因此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所造成的全球暖化,豚草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39006010
豬草 |
‧拍攝地點: |
台中市大甲區大甲高工旁公墓路旁(108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