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桑子 | |||||||||||||||||||||
|
‧中文名稱: |
車桑子 更多車桑子 |
‧英文名稱: | Clammy Hopseedbush,Switch Sorrel |
‧學名: |
Dodonaea
viscosa (L.) Jacq. Ptelea viscosa Linn. |
‧科名: | 無患子科(Sapindaceae)車桑子屬(Dodonaea) |
‧別名: | 車桑子,坡柳(海南),明油子(雲南),山相思、車閂子、車桑仔、車栓仔、鐵掃巴、Kiyaapoi(泰雅) |
‧原產地: |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大陸國分佈於西南部、南部至東南部;常生於乾旱山坡、曠地或海邊的沙土上。 |
‧分佈: | 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坡向陽乾燥處岩生、礫地灌叢或河床地。台北、台中、南投、屏東、花蓮、台東的平野、山區常見。 |
‧用途: | 1.園林美化用:車桑子耐乾旱,萌生力強,根系發達,又有叢生習性,是一種良好的固沙保土樹種;適合作海岸防風林、綠籬、行道樹、庭園美化用;可列植、叢植。2.日常用途:材質堅硬,適於製手杖,可供作雕刻素材;種子油供照明和做肥皂。3.藥用:葉煎汁可治皮膚病並為解熱劑,也能治火傷、燙傷及毒蛇咬傷,樹皮煎服為收歛劑,木材是一種治療胃腸氣脹的特效藥。性味:葉:淡、平;根:苦、寒。效用:葉:清熱滲濕,消腫解毒。治小便淋瀝,癃閉,瘡癢疔癤,會陰部腫毒,燙燒傷;根:消腫解毒。治牙痛,風毒流注;全株:外用治瘡毒,濕疹,癮疹,皮疹;葉嚼碎貼再刺傷處可治刺傷,耳內疼痛;花、果實:治頓咳。全株含微量氫氰酸,葉尚含生物鹼和皂苷,食之可引起腹瀉等症狀。 |
‧莖: | 灌木或小喬木,高 1~3 公尺或更高;幹直,表皮灰白色,密佈裂紋,有剝裂現象;上部多分枝,小枝扁,有狹翅或稜角,覆有膠狀粘液。 |
‧葉: |
單葉或羽狀複葉,互生,革質,兩面無毛,形狀和大小變異很大,線形、線狀匙形、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 6~12 公分,寬 0.5~1.5 公分,頂端短尖、鈍或圓,全緣或不明顯的淺波狀,兩面有粘液,無毛,幹時光亮;側脈多而密,甚纖細;葉柄短或近無柄。 |
‧花: |
總狀或圓錐花序,頂生或在小枝上部腋生,比葉短;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小,密花,主軸和分枝均有稜角;黃綠色;花梗纖細,長 0.2~0.5 公分,有時可達 1 公分;萼片 2~5 裂,覆瓦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約 0.3 公分,頂端鈍;花瓣缺;雄蕊 5~10,通常 8,花絲長不及 0. 1公分,花藥長 0.25 公分,內屈,有腺點;子房橢圓形,外面有膠狀粘液,2 或 3 室,花柱長約 0.6 公分,頂端 2 或 3 深裂。花期 5~9 月。 |
‧果實: | 蒴果, 倒心形或扁球形,膜質或革質,2 或 3 翅,高 1.5~2.2 公分,連翅寬 1.8~2.5 公分,種皮膜質或紙質,有脈紋;種子每室 1 或 2 顆,透鏡狀,黑色。果期 8~10 月。 |
‧特性: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幹直,表皮灰白色,密佈裂紋,有剝裂現象;上部多分枝,小枝有稜。單葉或羽狀複葉,互生,革質,兩面無毛,倒披針形至線狀倒披針形,長 6~12 公分,寬 0.5~1.5 公分,銳尖至漸尖頭,全緣。總狀或圓錐花序頂生及側生;雌雄同株或異株;花小;黃綠色。花萼 2~5 裂,覆瓦狀;花瓣缺;雄蕊 5~10,通常 8。蒴果 2~6 瓣,膜質或革質,瓣背有翼。花期 5~9 月;果期 8~10 月。車桑子葉形近似相思樹,因而有「山相思」的別名。車桑子木材的材質堅軔,早期台灣人力車或牛車,常用此木作插閂,故有『車閂子』、『車栓仔』之名稱。閩南語「桑」與「閂」或「栓」同音,遂有不同別稱。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26003010
車桑子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和平鄉東卯山步道 5 K 附近(960324);台中市后里區安眉(近麗寶樂園)路旁(104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