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藤 | |||||||||||||||||||||
酸藤0 | |||||||||||||||||||||
|
‧中文名稱: |
酸藤 更多酸藤 |
‧英文名稱: | Sour Creeper |
‧學名: |
Ecdysanthera rosea Hook. & Arn. |
‧科名: | 夾竹桃科(Apocynaceae)酸藤屬(Ecdysanthera) |
‧別名: | 酸藤、鹽酸仔藤、白椿根、白漿藤、十八症、風藤、酸藤木、三酸藤、螞蝗藤、牛捲藤、乳藤、酸葉藤、麻骨風、緬榕、橡皮樹,酸葉膠藤(廣州植物志),頭林心(廣西思樂);斑鴣藤、厚皮藤(廣東海南);藤風、十八症、三酸藤、紅背酸藤、牛卷藤、傘風藤、黑風藤(廣西);酸葉藤(雲南);細葉榕藤、石酸藤(湖南);乳藤(種子植物名稱) |
‧原產地: | 中國、印度、馬來西亞 |
‧分佈: | 台灣各地的中低海拔 200~900 公尺山林中,水溝旁等較濕潤之地。 |
‧用途: | 1.鹽的替代品:葉片帶有酸味,能生津解渴,早期原住民常摘它的嫩葉當作鹽的代替品。2. 藥用:酸藤可以入藥,味酸,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藥效。性味:全株:酸、微澀、涼。效用:全株:清熱解毒,利詩化滯,活血消腫,止痛。治咽喉痛,口腔破潰,牙齦炎,慢性腎炎,食滯脹滿,癰腫瘡毒,水腫,泄瀉,風濕骨痛,跌打瘀腫,疔瘡,蛇咬傷。 |
‧莖: | 藤本,小枝細長,幼嫩時呈淡紫紅色。 |
‧葉: |
葉具強烈酸味,單葉,對生,具葉柄,柄長 0.5~1 公分,紫紅色;葉片長約 3~5 公分,寬約 2 公分,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銳,基部鈍,葉緣全緣,上表面濃綠而有光澤,背面綠白色,葉柄、中肋及側脈均略帶紫紅。 |
‧花: |
花序為聚繖狀圓錐花序,頂生,花數甚多;花淡紅色;花萼細小,長約 0.2 公分,深 5 裂;腺體 5 顆;花冠闊鐘形,徑 0.3~0.4 公分,深 5 裂或 4 裂,裂片倒披針形,淡紅色;雄蕊 5 枚,著生冠筒基部,不挺出於花外;花盤環狀,全緣不分裂;花柱先端膨大,子房 2 枚,有毛茸,2 室,每室胚珠多數。 |
‧果實: | 果實為蓇葖果,肥厚,銳尖形,長 10~15 公分,寬 0.3~0.5 公分,青綠色;蓇葖果 2 枚,叉開成一直線,外果皮有明顯斑點。種子長圓形,先端具絹質種毛。(s/book5/61.htm) |
‧特性: |
常綠藤本,小枝細長,木質藤本,長達 10 公尺,以纏繞的方式來進行攀爬,全株具乳汁。幼嫩時呈淡紫紅色,葉對生,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先端銳,基部鈍,表面濃綠而有光澤,背面綠白色,長約 4~5 公分,寬約 2 公分,葉柄、中肋及側脈均略帶紫紅,聚繖花序呈圓錐狀排列,花數甚多,花萼細小,花冠潤鐘形,深五裂,淡紅色,雄蕊 5 枚,生於冠筒上,子房 2 室,蓇葖果銳尖,種子有毛。酸藤產臺灣低海拔山麓森林或荒地中,甚為普遍,常形成大藤本纏繞樹冠上。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4009010
酸藤 |
‧拍攝地點: | 台中縣后里鄉毘盧寺步道旁(950520);苗栗縣大湖鄉大窩生態破褲大石壁(108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