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魚草 | |||||||||||||||||||||
|
‧中文名稱: |
醉魚草 更多醉魚草 |
‧英文名稱: |
Lindley Butterfly-bush |
‧學 名: |
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
‧科 名: |
馬錢科 (Loganiaceae)揚波屬(Buddleja) |
‧別 稱: |
醉魚木、光子、烊見消、羊腦髓、五霸薔、鬧魚花,醉魚草(本草綱目),閉魚花(本草綱目),癢見消(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魚尾草(履巉岩本)樚木(普濟方),五霸薔(中國樹木分類學),陽包樹(中國藥用植物志),雉尾花(雲南植物志),魚鱗子(安徽藥材),藥杆子(江蘇植物藥材志),防痛樹(廣西中獸醫藥用植物),鯉魚花草(中國土農藥志),藥魚子(除害滅病愛國衛生運動手冊),鐵帚尾(湖南藥物志),紅魚皂(閩東本草),樓梅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魚泡草(福建中草藥),毒魚草(廣西本草選編),錢線尾(全國中草藥彙編) |
‧原 產 地: |
中國大陸的華中及華南各地;台灣於 1935 年間引進栽種。 |
‧分 布: |
偶而可見栽植供觀賞用。 |
‧用 途 |
1. 可作為庭院綠化植物,亦可作觀賞用。2. 花葉可鬧魚:本種花葉揉碎,投入水中,可使魚類麻醉,故有醉魚草之稱。3.藥用:花葉可供藥用,性辛、苦、溫,有小毒,主治痰飲成齁,遇寒便發,取花研末和米粉作粿,炙熟食之即效;又誤食石斑魚子中毒,吐不止及諸魚骨鯁者,搗汁和冷水少許嚥之,吐即止,骨即化也;久瘧成僻者,以花填鯽魚腹中,溼紙裹煨熟,空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搗貼便消。花、葉和根入藥,有小毒,有補血、活血、止咳、定喘之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支氣管炎、哮喘、外傷出血、牙痛等症,孕婦慎用。(藥用僅供參考) |
‧莖: |
直立灌木,高可達 3 公尺,具多數分枝,小枝伸長,常為四方形,具明顯翼狀物。 |
‧葉: |
葉為單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5~9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紙質,全緣或不明顯稀疏小鋸齒緣;兩面皆呈清綠色而散生短柔毛或光滑無毛,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每邊 5~9 枚,長延伸至葉緣;葉柄長 0.5~1.1 公分,具柔毛或光滑無毛。 |
‧花: |
花小,多數,紫菫色,開放時徑 0.3~0.6 公分,呈直立頂生的穗狀花序排列;花序長 6~9 公分,光滑無毛茸;花萼鐘形,長 0.2~0.4 公分,外面具糠狀鱗片;先端 4 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冠筒狀,為曲,長可達 1.5 公分,表面有糠狀鱗片;裂片短,擴展;雄蕊 4 枚,著生於花冠筒中部;無花絲;子房卵形,光滑無毛,2 室,每室胚珠多數。 |
‧果 實: |
果實為蒴果,卵圓形,長 0.6 公分,有殘存的花萼及花冠,成熟時胞間開裂。 |
‧特 性: |
直立灌木,高可達 3 公尺,具多數分枝,小枝伸長,常為四方形,具明顯翼狀物。葉為單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5~9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圓或鈍,紙質,全緣或不明顯稀疏小鋸齒緣;兩面皆呈清綠色而散生短柔毛或光滑無毛,中肋及側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每邊 5~9 枚,長延伸至葉緣;葉柄長 0.5~1.1 公分,具柔毛或光滑無毛。花小,多數,紫菫色,開放時徑 0.3~0.6 公分,呈直立頂生的穗狀花序排列;花序長 6~9 公分,光滑無毛茸;花萼鐘形,長 0.2~0.4 公分,外面具糠狀鱗片;先端 4 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冠筒狀,為曲,長可達 1.5 公分,表面有糠狀鱗片;裂片短,擴展;雄蕊 4 枚,著生於花冠筒中部;無花絲;子房卵形,光滑無毛,2 室,每室胚珠多數。果實為蒴果,卵圓形,長 0.6 公分,有殘存的花萼及花冠,成熟時胞間開裂。 |
‧更多資料: |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2001030 醉魚草 |
‧拍攝地點: |
南投縣仁愛鄉台大梅峰農場(1000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