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纂

金剛纂08.jpg
金剛纂08
金剛纂02.jpg
金剛纂02
金剛纂05.jpg
金剛纂05
金剛纂06.jpg
金剛纂06
金剛纂07.jpg
金剛纂07
金剛纂00.jpg
金剛纂00
金剛纂09.jpg
金剛纂09
金剛纂12.jpg
金剛纂12
金剛纂-刺1.jpg
金剛纂-刺1
金剛纂-刺座.jpg
金剛纂-刺座
金剛纂-花序1.jpg
金剛纂-花序1
金剛纂-花苞4.jpg
金剛纂-花苞4
金剛纂-莖.jpg
金剛纂-莖
金剛纂-莖0.jpg
金剛纂-莖0
金剛纂-葉0.jpg
金剛纂-葉0
金剛纂-葉正0.jpg
金剛纂-葉正0
金剛纂-葉序2.jpg
金剛纂-葉序2
金剛纂-葉背.jpg
金剛纂-葉背
金剛纂-實0.jpg
金剛纂-實0
金剛纂-實1.jpg
金剛纂-實1
金剛纂-實2.jpg
金剛纂-實2
•中文名稱: 金剛纂                                            更多金剛纂
•英文名稱: Indian Spurgetree,Hedge Euphorbia,Milk Hedge,Ancients Euphorbia
•學   名: Euphorbia neriifolia L.
•科   名: 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屬(Euphorbia)
•別名: 金剛纂(植物名實圖考,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霸王鞭(北京植物志,福建植物志),五楞金剛(俗名),火巷、火荴、火秧、火烘、火烘心、龍骨刺、龍骨樹、火秧竻,純陽草,阿黎樹、羊不揩、美澤大戟,金剛樹、千年劍,火焰、臭松、苔哥刺,小青龍、紫木通、百步回陽、圓金剛,羊不挨
•原產地: 印度東部。台灣於 1700 年便引進栽植。
•分布: 廣泛種植於各地庭園、公園及校園內。
•用   途: 1.庭植作為觀賞用:常植為籬垣或單株作為綠化美化用。2.藥用:莖葉分泌之大戟膠,可供藥用,用以敷治皮膚癢、腫毒及小兒臭頭等。性味:莖、葉、乳汁:苦、寒,有毒。效用:莖:消腫,通便,殺蟲。治急性吐瀉,腫毒,疥癩;葉:清熱化滯,解毒行瘀。治熱滯泄瀉,疔瘡,跌打積瘀;乳汁:瀉下,逐水,止癢;花:解毒消腫。
•莖: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6 公尺;莖肉質,直立,綠色或暗綠色,具有多數分枝;含白色乳汁;小枝直立或斜上昇,圓柱形,有 3~6 稜,稜角的凸出處有銳刺一對,初為鮮綠色,老則為鮮綠色。
•葉: 單葉互生;具短柄;托葉皮刺狀,堅硬;葉片肉質,倒卵形,卵狀長圓形至匙形,長 4~6 公分,寬 1.5~2 公分,先端鈍圓有小尖頭,基部漸狹,兩面光滑無毛。
•花: 杯狀聚繖花序,每 3 枚簇生或單生,總花梗短而粗壯,長約 0.4 公分;總苞半球形,直徑約 1 公分,黃色,5 淺裂,裂片邊緣撕裂;雌雄花同生於總苞內;雄花多數,有一具柄雄蕊,鱗片倒披針形,邊緣撕裂,中部以下合生;腺體 4 枚,2 唇形,下唇大,寬倒卵形,無花瓣狀附屬物;雌花無柄,生於總苞中央,僅有一個3室的上位子房,花柱分離,基部多少合生,先端 2 裂。花期 4~5 月。
•果: 蒴果球形,光滑無毛,直徑約 1 公分,分果片稍壓扁。
•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 6 公尺;莖肉質,直立,綠色或暗綠色,具有多數分枝;小枝直立或斜上昇,圓柱形,有稜角 4~5 枚,稜角的凸出處有銳刺一對,初為鮮綠色,老則為鮮綠色。葉生長於枝條的先端,互生,基部漸狹,革質,全緣,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中肋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葉柄長 0.2~0.4 公分。大戟花序作聚繖狀排列,著生於稜角之凹處,惟開花情形並不常見;花序梗短,長 0.3~0.4 公分,綠色,略粗壯;基部有苞片一對,小,三角形,褐色,長 0.2~0.25 公分,先端銳尖;總苞鐘形,徑 0.2~0.3 公分;腺體 5 枚,帶褐色或黃綠色;雄花多數;柱頭 3 裂。果實為蒴果,球形。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415015100 金剛纂
應紹舜 臺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第四卷 8.金剛纂 p774民81年12月15日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46金剛纂 p46 台北南天書局
中國植物誌 第 43(3) 卷 060 PDF 金剛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金剛纂 金剛纂
https://baike.baidu.com/item/金剛纂 金剛纂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金剛纂
92年10月286頁

拍攝地點 台中縣后里鄉貓仔坑民家前(981217)東勢林場藥用植物園(990228)

 回首頁